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宋心蕊) 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是前段时间的舆论焦点,国内知名新闻媒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迪针对此事撰写了深度报道。日前,她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副教授以“如何避开性侵报道中的‘危险子弹’”为主题进行了对话,并披露了该篇新闻作品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人民网传媒频道受权摘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杨迪表示,性侵报道存在一定的隐秘性,出于对受害未成年女孩的保护,采访时并未直接跟当事人进行交流。而是通过对受害女孩的家长和知情人的采访来构建未成年少女在当地缺乏保护的成长生态。她还透露,采访时虽然得到了其中两个孩子的家庭住址,但登门时都会注意尽量避开邻居,并充分尊重家长意见,他们不愿意接受就不过多打扰。最后在反复经历十几次说服后,受害女孩家长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杨迪认为,成熟的报道者不仅应该判断报道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还必须研究在报道技术上如何解决问题。如果仅凭道德感任意放弃报道,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行为不成熟的表现。在保护性侵女童的报道方式上,对当事人使用化名、只描述行为,不对性格尚未定型,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女童进行道德上的判断等都是可以做到的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