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9月5日电(记者李鹏翔 李劲峰)“我们是‘打酱油’的新闻码字工,还是社会进步推动者?”“面对众声喧哗,我们是‘脚踩西瓜皮’,还是理性判断,激浊扬清?”湖北新闻界发起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发了新闻工作者深深的思考,讨论产生的思想冲击波逐步延伸,引导新闻队伍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激发出新闻后备人才踊跃投身新闻事业的高涨热情。
不做旁观者 融入群众中
电波中,一位小姑娘打进电话对主持人说:“我有一个请求,我想读书,但我看不见。”双目失明小女孩的这个简单请求,打动了湖北之声《今夜不寂寞》主持人简然。简然随即在节目中向听众发出“为盲童录制有声读物”的呼唤,并帮失明听众发起公益活动,仅一个多月,就收到志愿者音频上千篇。
伴随着“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的深化,“建设者”不是旁观者,要主动作为,服务大众,方可抢占舆论主阵地、当好时代弄潮儿,已经成为湖北新闻队伍的从业共识;切实“走转改”,用真心、真情融入到群众之中,正成为编辑记者们践行群众路线的责任情怀。
春节前夕,湖北经视记者驱车近千公里,跟随在汉务工人员曾繁荣到来凤县大山深处采访,农民工朋友回家的艰辛触动了广大观众。“爱心专列”等的关爱农民工行动就此展开。一次次核对车票信息,一张张发放车票……湖北经视工作人员的帮助与爱心,让农民工兄弟感动不已。
参与此次关爱行动的湖北经视记者邓海感到格外快乐与自豪。他说,媒体应该心系民生,倾听民意,知百姓所需,解百姓所难,“我们要开展更多活动,让农民工兄弟姐妹、这些城市的建设者融入城市、走进春天!”
武汉大学社会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尚重生说,只有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只有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带着感情走基层,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认识国情社情 领悟新闻真谛
“当下打开电脑,满眼的负面报道、猎奇新闻,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这难道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业吗?”面对许多新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为未来的新闻记者打牢“建设者”根基成为时下紧迫任务。
教育大省湖北共有120多所高校,其中在校新闻学子数万人。为培养和锻造未来的记者,湖北新闻界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参与蹲点调研等活动,让青年学子参与火热的新闻一线,受到教育和锻炼。
5月下旬以来,荆楚大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中,活跃着一支支特殊的“建设者队伍”:省直媒体青年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学生分成小组。他们或在鹦鹉洲大桥上攀登桥塔,和工人们一起晒骄阳、淋风雨;或深入田间工厂,探寻经济发展与企业建设背后的奇迹。
零距离地感悟“我是建设者”的新闻理念,让很多“准记者”们收获良多。参加“蹲点基层调研”的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李盛说,“这些经历让我们抹去了眼高手低、浮躁的习惯,懂得了责任、公信力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新闻实践的真谛所在。”
把握时代脉搏 坚守社会责任
做建设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教育的要求。如何让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担负起“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强烈推动着新闻单位与高校展开对新时期新闻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的思索。
“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地结合,使得新闻教育对人才培养存在着‘短视症’。”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胡远珍说,新闻教育不是“自说自话”,不是“想当然”,而是要让“我是建设者”的新闻理念深入课堂、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
媒体采编骨干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名记者名编辑进校园讲课、新闻界与高校合作编写《新闻案例集》……一系列创新举措,使新闻教学摆脱传统的说教。大讨论凝结的思想结晶,也正发挥出培养“建设者”塑造根基,涵养水源的功效。
作为湖北省首批高校与媒体双向挂职人员,湖北日报政治新闻中心副主任樊晓燕站在武汉大学新闻学讲台上的一年经历,是与学生艰难的互动开始的。但随着一次次报告会,一堂堂实践教学课,越来越多同学的提问从质疑到询问,从接受到用于指导采访实践,甚至有人写下千字感言。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在湖北新闻行业内形成的思想冲击波正在不断延续、放大。就如在湖北日报实习的大学生曾金秋所言,“只有真真切切投入到绚丽多彩的生活中,你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时代跳动的有力脉搏,并与这个沸腾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