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不需要声嘶力竭地歌唱,只要安安静静地书写……8月份开播以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刮起汉字听写风潮,甚至催生一大批“听写族”。小学课堂上惯常的汉字听写,为什么登上荧屏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数字时代,唤回书写热情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后6小时,其微博话题登顶至电视节目排名的第一位,70%的成人未能在听写测试中正确写出“癞蛤蟆”三个字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随着节目的一期期播出,“邋遢”、“龋齿”、“僭越”、“醍醐灌顶”……这些词语让更多观众自嘲“我觉得我就是个文盲”,并对能正确写出这些字的小选手膜拜不已。
网友“哀莫de”感慨道:“看了几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也不敢说自己语文好了,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居然有这么多的字不识。所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还是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的。”
“想”得简单,写起来难,这是很多观众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体会,数字时代过分依赖电脑无疑是“罪魁祸首”。各种输入法都在以帮助人们减少打字困难为卖点,从最初的拼音首字母联想,到如今你不会读、只要分别打出部首也能顺利把字打出来。可是大家习惯了电脑打字,时间一长,就遇到了“会打的字不会写”的问题。
正因为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观众尴尬又不服气,纷纷在节目播出时自发参与比赛。节目官方微博就经常转发观众的“答卷”,很少有全部写对的。“我们一边看节目一边也在家庭内部比赛,有些词真的好难,有些字以前会写现在都还给老师了。”在银行工作的许杰说,除了客户名字,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写过字了,“这个节目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
观众强烈的参与欲望,也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获得全国第二的收视率。仅播出两期之后,央视科教频道就将其提到了黄金档播出,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更是打破惯例,在每周二晚跟进播出。
娱乐时代,拯救原创危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也在于它为充斥着选秀和相亲的电视荧屏送来了一缕清风。
不同于总是喜欢引进国外版本的众多歌唱选秀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完全是原创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表示自己筹备了整整6年,设计完成于4年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多年来的一个电视梦想,但我需要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后来,他等到央视科教频道的立项。但他并没有急于去制作或抢占位置,而是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国外做节目的模式,制作了一本厚厚的节目执行手册,对所有的细节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思考和规定。
因为是原创,所以节目的设计面临着许多无法意料的情况,比如最关键的题库。汉字的难度跟常用频度有关。目前词频研究的所有指向,都是确认哪些词更常用,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来建立电脑输入时的联想功能。但是哪些词不常用到什么程度、难到什么程度,就没有学术支持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按照经验推想,将汉字词汇从所有人都能写对的到所有人都写不对的分成了10个等级的难度。这个分级并不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只是针对本届参赛选手可能形成的竞赛需求。比如第六级,就是推想60%的选手都该写不对,第八级就是80%的选手都该写不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控制现场比赛的节奏,不至于让竞赛无休止地进行。”关正文说。
也不同于充满着争议价值观和为博眼球而炒作的相亲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达的是一种正能量,选手们因为他们对知识的追求而走红。带领江苏队晋级半决赛的南外女生王笑奕,被赞智慧气质双全,成为网友追捧的“学霸女神”。带队老师孔维玲也因为这个节目收获良多:“在比赛前一个礼拜的准备时间里,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整理了一些难写的、有文化却比较生僻的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和她背后蕴含的文化魅力。”
喧嚣时代,回归传统文化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近年来中国人对汉字传承的危机感。作为节目四位解读学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郦波就表示,虽然象形文字古代其他国家也有,但只有汉字维系至今,汉字应该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这种淡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
总导演关正文也直言,节目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在国内,许多部门正在努力推动汉字书写的规范普及工作。据了解,教育部已于2011年、2013年分别印发了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建立了389所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连续组织开展三届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曹炜说,随着英语学习、西方技术等对母语学习的冲击,以及网络用语的流行,让汉语变得更加戏谑化,也正在消解汉语的美感。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上升,人们追求内在文化底蕴的渴望与日俱增。重新审视汉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
“总体上讲,节目体现出的心灵文化价值远大于比赛本身价值。人们的汉语书写能力、应用能力出现了危机,但有危机就有机遇。”曹炜教授认为,继承和发扬汉字和汉文化,不能仅仅依靠一场比赛来推动,况且,参加比赛的是孩子,但是真正提笔忘字的是成年人。真正的推动力量主要来源于系统的汉字文化教学和对汉字的日常书写使用,将文字本身的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徐宛芝 王 拓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