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新闻生产中,微博已成重要舆情源与舆情发动器。微博作为报纸消息源具有渠道宽、瞬间聚合,爆料空间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报纸记者在应用微博消息源中应提升专业调查力,建立信源跟踪监控机制,报纸机构也应该尝试探讨建立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工作常规。
关键词:“消息源喂食” 微博 报纸消息源 特征与利用
随着微博在信息传播中作用日益凸显,裂变式传播的微博已深刻影响了传统报纸的新闻生产过程,微博已成为报纸新闻的舆情源与发动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 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1】
“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2】李普曼在70多年前提出的传媒工作的机制道出了报纸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在今日网络时代,作为消息传播起点的“探照灯”不再是报刊,已被微博这一新兴社会性媒体取代。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公寓发生特大火灾,微博先声夺人,一网友在起火不到5分钟后发出信息并配发自拍照片:“隔壁的隔壁失火了!我已经先报警了!”最后,当地传统纸媒官方微博也不得不转载此消息。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以下简称IRI)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在2011年上半年选取的舆情指数前80名事件中,共有15个事件由微博首发,如郭美美事件,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直播开房”事件,江西抚州爆炸案,故宫失窃案,“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和投资人王功权“微博私奔”等。2011年上半年,占比18.8%的网络热点事件源头是微博。此前,论坛、博客和新闻跟帖一直是三种最主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但在2011年,随着微博井喷式的发展,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3】
媒体间是可以互为信源,麦圭尔就曾指出“报纸和电视之间长久以来存在持续的相互‘喂食’现象”,媒体间“喂食”其实就是互为信息来源。【4】微博对于传统报纸的“消息源喂食”也已成为渗透到报纸新闻生产中的一种客观性因素。作为报纸消息源的微博有怎样的目前使用现状如何、有何特征,报纸记者怎样更好应用微博消息源为自己的专业采写服务?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进行简要探析。
一、微博作为报纸信源的使用现状
众所周知,在传统报纸新闻实践中主要有几大新闻源:记者主动挖掘、公共资源(新华社电稿)、媒体通联共享、通讯员来稿。其中,通讯员供稿是报纸新闻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更是把通讯员比作报纸不可或缺的眼睛和耳朵,视其为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稳定来源,也是报纸维持对于某组织持续动态关注的重要维系者。微博新环境下,作为新闻源制度性供应渠道的通讯员制度所占地位是否有所改变呢?报纸信源结构,以及报纸记者获取新闻源的工作方式与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
笔者认为当下微博信源扩张、推动了报纸信源结构更加多元。下面表1为《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报料组记录的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三年时间内的报纸报料情况,反映了自报料组微博监控以来,微博报料的见报条数的井喷式增长。表2则统计了《南方日报》“广州观察”在2012年4月9日——13日一周内消息源情况,反映了报纸新闻传统信源(通讯员、报料人)为主,网络报料(微博、政府相关网站)为辅的多元格局。
表1 《广州日报》2009.6-2012.6报料新闻消息来源统计
表2 《南方日报》“广州观察”版样本传统与网络信源对比
就目前报纸新闻信源状况,《广州日报》一位记者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过去的报料监控主要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为主,在2011年下半年,报料中心才增加了报料接线员主动介入微博报料监控,增加此监控之后,来自微博上的新闻线索见报稿件的数量一路攀升,现在大有盖过电话、书信报料的发展势头。现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BBS论坛、QQ群等,织起一张密不通风的新闻网,预警天下大小事件。
随着微博信源不断拓展,目前报纸新闻记者对于微博信源使用的工作惯习也发生了改变,笔者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记者建立微博专业圈子,实现监控。微博“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让信息传播多元化,开放的微博报料打破了通讯员信源一家独大的局面。报纸记者也把微博报料视为新闻源竞争的主要战场。据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当下无论跑线记者,还是社会新闻记者,他们都更加关注与其领域相关的各机构微博、街区微博、生活服务圈微博,同行微博、同城媒体微博、媒介批评微博,以及作为意见领袖的市民个人微博,他们尝试在微博上建立起专业圈子,织起“捕食”新闻源的密网。
其次,微博报料机制改变了记者的工作时间轴,微博情境下新闻有了24小时的生命,记者养成了全天候刷微博的工作习惯。在微博时代,原有“跑线”划分的工作机制部分失效,对于任何记者新闻都具有了一天24小时的生命。目前官方新闻机构对于新闻的发布,也逐渐重视微博渠道。任何时候,微博上都有可能与自己分属领域的大新闻爆出,基于此,不少报纸的工作时间也以微博信息披露为中心进行了调整,在不漏稿压力下,很多记者养成了不间断刷微博的习惯,对网络信源实施全天候布控。
二、微博作为报纸消息源特征分析
经分析,我们发现微博是一个藏量极大丰富,并具有无限可能的新闻资源库。从事件开动之后,各种纷杂的新闻线索便会迅速涌现在微博上,让专业记者应接不暇,在各种网络公共事件之中,微博让人人都变身媒体消息源,传统媒体记者也纷纷采纳微博消息源作为新闻报道的线索,经跟踪调查、核实后采写为新闻报道发表。与传统报料方式相比,微博作为消息源也有极大优势,呈现出渠道宽、瞬间聚合,报料空间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
1、报料渠道扩宽,具有瞬间聚合性。微博短小精悍,文图、音频、视频各种形式都没有局限,传播上呈现裂变式,这些优点也使得微博报料渠道极大拓宽,如果说过去是小口径“水管式”报料,现在已成宽口径“水渠式”报料。此外微博在网络公共事件、突发性事件报料方面也具有瞬间聚合性的特点。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源便在微博上会瞬间爆发,并迅速聚合为“热点话题”。在报料速度、报料便捷性方面,传统的通讯员报料、热线报料都无法企及,现在勃兴的BBS和博客报料也因为篇幅、格式,以及网络把关人为因素(置顶、首页推荐等)等等限制而无法与之相比。此外,“微博+博文链接”、“微博+论坛帖”的爆料方式也弥补了微博爆料受制于140个字的短板,拓展了微博爆料的空间。
2、报料空间开放,可顺畅沟通反馈。书信报料、通讯员报料、热线报料……此类传统报料方式是在一个相对闭合空间内进行,有时也会在秘密的私人空间内进行,具有一定封闭性。特别是一些不太熟悉的报料人,记者有时可能未建立稳定的沟通方式,缺乏流畅反馈机制,两者互动相对不足。“微博报料”则完全不同,微博是一个开放自主空间,设有关注、私信、评论等较为畅通的交流、反馈渠道,在报纸记者与消息源之间是一种高度互动的关系,而且此种互动也是在阳光之下进行的,是无法人为封闭的。例如,6月28日中国红会就郭美美事件召开发布会,但仅允许六家中央级媒体参加,闭门新闻发布仍挡不住被“微博直播”,现场记者纷纷贴出了发布会问答与图片,吃了闭门羹的记者也在微博上向红字会发布提问提纲。此外与BBS、论坛等其他网络爆料方式相比,微博的开放性也有明显优势。
3、报料现场感强,自我纠错有保障。有网友说,微博就像一个你我共同生产的新闻机器、公开的意见市场。当某一事件发生后,各种文图并茂的信息、各种事件细节都在微博上迅速浮现,也有现场网友发出音频视频资料,形象生动,也极富现场感。这些消息源及时满足了微博受众的一时信息饥渴,给大家一个不断丰满不断完善的“第一现场”。例如在上文所提及的上海胶州路火灾中微博网友的图文爆料就极具现场感。同时,在面对争议性事件时由于事件本身复杂性,以及观察角度、自身立场的不同,网友的微博爆料也存在瑕疵,甚至错误。对此微博会迅速启动自我纠错机制、辟谣机制给以回应。此外,与传统爆料方式,以及BBS、论坛等网络爆料方式相比,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更加直接、有效。例如,日本地震发生后国内微博上谣传震中核设施发生爆炸,一时谣言四起。此时一些使用微博意见领袖、在地震现场的知情人就自觉承担起了揭露、辟谣的责任。
三、微博作为报纸消息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友“皮克哈特”在微博上评论说:300年前,新闻是通过口口相传和书信飞鸿传播开去,小酒馆和咖啡馆就像是一封新闻信。300年后,微博提供了人们随时随地报道所见的可能,普通人开始参与收集、分享和讨论新闻。消息源丰富但真真假假,负责任的新闻正在消解。微博爆料作为报纸消息源可靠性几何?在报纸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之中,我们该怎样看待、开发利用这种新兴消息源呢?
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微博也有两面性。微博作为消息源,其可靠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机制来保证。其一为实名制认证,其二为微博自我纠错、净化机制。同时由于微博用户的多样性,表达情绪化、碎片化,网络自律精神尚未普及等,微博偶有扮演“谣言者”的角色,也会存在一些鱼龙混杂弊病和乱象。实名制无法保证所有信息都有价值,微博自我纠错机制也无法保证所有微博信息都会完全100%正确。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面对尚在发展完善中的消息源新渠道——微博爆料,记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应用智慧也便显得更为重要。
1、从技术角度研究微博特性,熟练运用搜索、手机终端等技术手段协助线索获取。如细心观察则不难发现,在微博客的页面上一般都设置有:一小时话题榜、人气关注榜、草根人气榜、热门话题,焦点人物等板块以便进行博友搜索,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利用follow跟踪有关用户,还可以跟踪(follow)中外媒体如CNN、凤凰卫视等,关注热点话题和焦点人物,从而得到自己需要的新闻源。微博私信、评论是与信息源进行有效互动的常用方式,并可以利用微博对MSN、Gtalk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绑定,以便更好监测消息源。
2、注重对微博用户倾向性的观察,提高自我判断力、辨别力。微博信源提供者的倾向决定了新闻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外界,如不仔细考察随意采用,会导致传统媒体记者新闻报道的不平衡和片面性。例如面对一些为爆料而专门注册的微博,要仔细推敲其目的,以免被利用;另需慎用不互动式微博,一些微博只发布新闻源而选择不互动、不评论,对此消息源记者无机会与之直接对话,此时传统媒体记者要谨慎,仔细甄别。
3、不限于微博信源的选择与整合,提升专业调查力最为关键。微博不是采访方式,只是消息来源或传播平台。即使是微博认证用户发布的信息,也一定要进一步核实,才能避免出现假新闻。面对繁杂的微博信息,传统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筛选,并对多信源进行整合,但新闻采写活动远不能到此为止,传统记者应该进行扎实调查、求证,避免颠倒真假。事实的唯一准则是真实,这也是与传统媒体公信力相联系的,作为传统媒体记者应该以专业调查方式去解开事件背后的真相,不应对微博偏听偏信。
4、以微博为入口监控其他消息源,建立多种新闻源的跟踪联络机制。有网友分析在热点事件爆料方面,“微博+论坛贴”、“微博+博客”的形式发挥了强大的互补作用。众所周知,微博上随时产生多点分散爆料,而大量的搬运工会集中搬到天涯的高楼贴里面;同时,无数人也会在论坛得知微博上有那些新的消息源值得关注。不仅如此,微博也便于记者维护与传统信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信源跟踪机制。曾经的报料人、访谈专家、传媒学者……与他们的常态沟通、关系维护都可以在微博上进行。记者可以利用微博关注等多种方式建立常态沟通,以此也可实现对其他信源的跟踪、监控,以防遗漏重要新闻点。
5、作为媒体机构,应积极探索在新技术环境中的新闻生产规范。目前,纸媒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范式之中,采编分离于多个空间,一日一刊的传播方式也让纸媒新闻生产陷入一种困境,现在编辑部式生产控制相对于新技术一日千里也有某种滞后性。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崛起已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了质的改变,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各个环节都在发生变革,在提升对微博等新兴媒体理解的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纸媒新闻工作常规,以便适应未来网络化时代的新闻竞争。 (作者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01月15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3】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网络舆情半年报:微博成中国最重要舆论场》,http://www.iric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05&Item
id=7,检索时间:2011-8-24。
【4】(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宝国、李锟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