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听取民意,及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调整放假安排,才能让更多人真正享受惬意假期,放假的意义也才能真正实现
“上3天休6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佳节已过,但今年中秋国庆放假安排的这一复杂“口诀”,仍让不少人在微博上倒苦水。
放假调休,原本的出发点是善意。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调整在一起,能让劳动者假期延长,获得更充分的休息,但如今为何遭吐槽?
首先是不方便。一些人表示被这样的放假安排搞晕,“闹钟没调好,导致白白早起或者旷工”。
其次,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探亲和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被捆绑的集中假期必然导致“扎堆”出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出行人数再创新高。于是乎,高速路变停车场、景区只能看人头,并且,集中放假导致人流物流的集中流动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让一些人有意见的原因还有,今年假日看似总共有29天,但实际上,其中18天都是从周末“挪”过来的,“真正”的假日只有11天。“中秋前请3天假休息8天、国庆前请2天假休息10天……”这一“拼假口诀”也折射出上班族们煞费苦心延长假期的心态。
若想让吐槽声少一点,不妨给劳动者多一点自由度。比如,能不能让劳动者能更自主地“攒假”,允许个人每年公休假“省”下几天,在若干年的有效期内聚少成多?又如,能不能有更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安排灵活调整放假时间,实现“错峰”放假?
要让吐槽声少一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关键。公休假连上带薪休假就能创造更长的假期,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超过半数的上班族还不能享受带薪休假的待遇,期待这一制度能更有效地落实。
此外,增加一些公休假,也是不少人的期盼。多一些休闲时间,上班族对假期也不至于如此“东补西凑”、“捉襟见肘”。2000年我国确定了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黄金周,2007年新增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日假期,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叫好。
多一些调整,多一些假期,好处显而易见。更多的假期有利于公众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释放更多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更灵活的假期能够分散人流,对旅游部门来说,既能解决假日“吃不下”、平时“吃不饱”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对旅游者来说,能在增强旅游体验的同时降低出行成本。
当然,有人反对连续上班、有人反对零散休假,众口难调,放假安排似乎也难以尽善尽美。取智于民或许是更容易使大众接受的方法。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已公开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安排的调查问卷。相信广泛听取民意,及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调整放假安排,就能让更多人真正享受惬意假期,放假的意义也能真正实现。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4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