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

传媒大变局下的媒体并购和基因重组【2】

李 庆

2013年11月18日16:13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二、中国传媒和文化产业并购特殊性的问题

第一,政策性传媒管制和技术发展的矛盾。我国的媒体分业态、分区域管理和现代全媒体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媒体融合的要求,也就是媒体管制和技术进步的矛盾。现在,大家都在积极进入新媒体领域,其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原有媒体边界正在变模糊,所以体制内媒体和体制外媒体之间进行融合,甚至协同发展和政策方面的滞后,可能会构成相应的冲突和矛盾。具体我们也看到政策在做一些变化,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的合并,以及国家对三网融合情况下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以及最近频繁发生的体制内媒体和体制外媒体之间进行的并购。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文化产业并购的探讨。文化产业普遍是轻资产,通过收购会产生巨大的商业问题。商业未来会成为并购的潜在定时炸弹,目前来看,可能并购的时候会产生财务协同带来的估值上升。但未来如果被收购的企业利润达不到承诺或者达不到预测的标准,会带来巨大的亏损。对于估值标准的问题,国内对文化产业,尤其A股市场的估值标准还仅限于以利润为估值的标准,相对海外比较流行的用户数或者在没有盈利情况下的估值,怎么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并购,这一块还有待突破。

第三,方案选择和工具选择。国内目前对文化产业进行大的收购有两条路径。一个是走上市后重大资产重组这种换股的模式;一个是选择非公开发行股份,用募集资金进行收购。当然这两种方案对于文化产业收购本身都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首先,收购的流程时间比较长。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案例,由于美国反垄断审查导致企业整合滞后,而最终导致两者融合的失败。国内并购审核主要在于中国证监会,这个审查如果按6个月周期来说还算比较正常,但是有时候会到一年半、两年,那么对被并购标的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互联网企业是日新月异的,如果在一个周期维持太长的话,并购标的本身的价值就会下降。

第四,并购时机的问题。不要为了迎合资本市场而进行并购,因为整体传媒市场比较热,很多上市公司可能会被外部要求承受被并购的压力。比如,某个传媒集团或者某些上市公司可能也会有些小股东会去质疑,你们为什么不去收购,别人市值那么高都收购上市了。我们认为是不需要做这个事情,在股价比较高的时候,做并购的话面临内幕交易,难保里面会有问题,一旦核查出现问题,对企业的影响就很大,不但会影响购并,也会损害企业形象。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