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式的多样性。河出图,洛出书。我国历来有“左图右书”的传统,现代社会更进入了读图时代,强调文章和书籍的视觉冲击力。钱江晚报《人文·中国节气》专栏在版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立轴图案,与节气这一农耕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内容相吻合,标题用书法写就,同时在每个节气篇中至少有三幅依据内容来描绘的中国传统白描画图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既重点突出,又清新雅致。在每篇节气文章的结构上,除了常用的“农”、“俗”、“食”三个常用的栏目外,则根据节气的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特点,适时增减,有“戏”、“趣”、“赏”、“饰”、“木”、“仪”、“赋”、“花”、“虫”、“辟”、“祭”等栏目交相使用,并在最能显现特点的白描画图中施以红线予以强化,尽可能地来诠释我国节气文化的多样性、大众性和趣味性。在文章材料的选择、叙述和应用中,除了一如既往的引用古籍对每个节气以及相关的物候特征加以界定外,还分别以民谣、戏曲、传说、诗赋、笔记和小说等多种文学样式材料进行有意味的叙说,显得婉约细腻,跌宕多姿。5月21日《小满》篇中,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中时,今早5点09分,小满到了。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的名字,很有些哲学意味,‘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满,是小满,不是大满,是过程,不是结果。小满时节,麦类等作物的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而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也刚刚拉开。所以,小满是收获的前奏。奇怪的是,小满过后,并没有对应的节气大满,因为按照古人“满招损”的原则,太满了不好。人生小满,足矣。”接下来的《小满·农》这一章节则笔锋一转:“人生固然不追求圆满,但小满这天,若是雨水不满,农人就要担心了。小满是南方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令,如果不及时蓄满水,一旦遇到天旱,就无法插秧。在安徽、江西、湖北,就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在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也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所以此时,农民们都忙着踏水车翻水。在古时,水车于小满时启动,还要举行‘抢水’仪式——黎明时分,人们燃起火把,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然后,领头的年长之人,以鼓锣为号,百姓则以击器相和,数十辆水车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直到河浜水光,才停止。”既具哲理,更兼人文情怀。
四、情趣的延展性。重新审视古人的生活,节气是一个鲜活的窗口。谷雨的一次牡丹花会,清明的一场荡秋千比赛,立夏的一碗乌米饭,使得原本稀松平常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无论朝代更改,即便兵荒马乱,生活的方式,也不曾改变,它维系着中国人的生活观,结成了文明的成果,没有了它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日子。但是,这些埋藏在故纸堆里的烟火气,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腐朽文化”,或是附庸风雅,究竟这些农耕社会的节令,对沉浸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有没有实际意义?
钱江晚报《人文·中国节气》提醒我们,品质、细腻、趣味的生活一直都在,关键在于,步履匆匆的我们,是否能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一直以为,清明是个肃穆、沉重的日子,人们上坟、思祖、怀旧,吃一颗清明团,仅此而已。而4月4日的《清明》篇里,人们开了眼界,原来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节日,“最文雅的,是荡秋千。这一天,唐代宫中树起千架,妃嫔宫女坐之,裙衣飘扬,像仙女自天而降,唐玄宗称之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纷纷仿效,风靡一时。”此外,出汗的活动,还有拔河、打马球、蹴鞠,“唐代女子还喜欢‘步打’,一种类似曲棍球的活动。王建《宫词》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生活之趣,让人恍然大悟,而事实上,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然消失不见,但为什么我们不能重新拾起呢?
现代人生活匆忙,网络时代,对信息的占有量极大,却反而忘记停下脚步,去关注身边近在咫尺的美。一朵花的开放,一群候鸟的迁徙,都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4月20日《谷雨》篇中,提到了赏牡丹。“凡有牡丹之处,皆有士女游观,夜间,人们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称之‘花会’。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曾在笔记《清嘉录》中写道:‘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这并非只是古人的“待遇”,作者笔峰一转,“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也仍在谷雨,举行牡丹花会。”牡丹之美,就在身边。
以饶有兴味的每一时节,来对比现今因忙碌失却了兴致的每天,从而让每个都市人学会停留,关注细节关注美好,这就是该栏目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学会生活,让脚步慢下来。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文化新闻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