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言说新闻,其意义在于为地方台开辟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地方台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最大程度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广泛表现当地的生活特色,甚至可以直接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方言说新闻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的道路呢?本文以徐州电视台《大卓说事》为例,探讨方言新闻类节目发展及传播规律。
栏目定位的本土化
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的表述方式必须要符合电视传播者、电视观众以及与他们共处的特定时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电视节目“表述方式”要“本土化”,即电视的栏目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要满足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
《大卓说事》是一档社会新闻类栏目,受众群定位在当地的普通百姓,内容定位则是选取与百姓贴近的民生新闻,从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处入手,将其转为观众乐于接受的电视节目。
1.说方言
在《大卓说事》中,无论是主持人、答词人还是记者、百姓,所使用的语言几乎全是徐州本地的方言、俚语。用当地的语言,说当地的事,给当地百姓看,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传播方式。比如受众经常在节目中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徐州方言,如“尖腚猫”(“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半吊子”(“思想不老到,考虑不周全,做事鲁莽粗疏、有始无终,成功率低”);“死眼珠子肉眼皮”(“没有眼色、不机灵”);“三斤鸭子二斤嘴”(“只会夸夸其谈,干不了实事”);“有枣无枣打一杆儿”(“碰碰运气”);“一会儿狗脸儿,一会儿猫脸儿”(“喜怒哀乐变化太快”)。受众在会心一笑、心领神会的同时,感受到了方言新闻的妙处。
2.用方言
《大卓说事》的片头、片尾、字幕标版、字体字号、新闻背景都是很有平民特色的。片头曲,拉徐州的呱,说徐州的事,土语土事,说的还是“徐州那些事”;搞笑呢,稀奇呢,六点准时,大卓陪你唠唠嗑。有人说它是“连喊带叫地把观众招呼到这档新闻中来的”。
3.赛方言
《大卓说事》为了推广栏目,走进社区赛方言并且将其搬上电视屏幕。比赛由大卓主持,比赛环节分为词汇、顺口溜以及话题即兴演讲三轮进行。比赛将人们记忆深处古老实用的词汇一个个搬到了嘴边,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答案,在观众中引发了阵阵感叹和掌声。方言比赛活动使《大卓说事》成为徐州家喻户晓的栏目。
4.教方言
方言的使用一方面造就了节目的本土化辉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方言新闻节目的外向传播效果,往往会受到非方言受众的的抵制。对此,《大卓说事》做了有益的尝试,主持人大卓经常深入民工子弟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单位,教他们学说徐州方言,以消除新市民和这个城市的语言隔阂。现在越来越多的在徐州工作的外地人成了《大卓说事》的忠实观众,这样的方言节目既满足了他们学说当地方言的需求,也成为他们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