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6期

把握内在特性 写好短新闻

庄家康

2013年12月16日14:49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尽管短新闻的数量逐年增多,但大多质量平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偏差。不少记者以为,只要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或者是一分半钟的播出时间,便是短新闻了。其实,短新闻不仅是形式短小,更在于内容精干,以简练之笔,写精萃华章。

一、以大观小的新闻视角

一篇新闻稿的质量,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些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一目了然的。如《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关系异地转移》(获201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短消息一等奖)《总理为农民追工钱》(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短消息二等奖)。前一篇反映了苏州市在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后一篇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民工的关怀。这些事件的新闻价值显而易见。但也有不少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并不直接表露,需要记者运用较大的新闻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发现更大的新闻价值。

比如常州台的《车祸受伤后,妻子借钱结清民工工资》(获2011年度江苏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短消息一等奖),反映的是一位包工头的妻子,在丈夫遭遇车祸昏迷不醒时,想方设法四处借钱,终于凑足15万元,赶在年前替丈夫把20多位民工的工资全部结清。单从事件来说,这不过是个欠债还钱的平常事,但是,如果从社会诚信这个更为广大的视角来审视,就不难发现,这则凡人之举充分彰显了传统美德和时代风貌,尤其是在社会诚信面临严重危机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动,新闻价值也越发不一般。

又如甘肃台90年代的一篇获奖好稿——《镇原县农民举办“学术研讨会”》。就事论事,这只不过是一次很普通的研讨会。但是,如果把视角放大,从全社会重视科学,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新气象这个大范围来审视,这个由农民自发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便有了不同寻常的典型性,从而揭示出这一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

眼前发生的事,往往是社会大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是必然之树上结出的偶然之果,所以,优秀的短新闻尤其注意新闻事件同事件以外的有关因素的联系。 “以大观小”的审美视角是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短新闻,运用这种审美方式,便可跳出新闻事件的局限,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以小见大的思想内涵

短新闻篇幅有限,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详尽的报道,所以,选好一个最具有本质特征、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新闻事件,格外重要。所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说的正是短新闻写作的又一个普遍规律。

长期以来,界中人认为,报道篇幅长,分量也就重,不仅能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也能显示记者的水平;报道篇幅短,容量小,分量就轻,不仅难以反映重大题材,报道的影响也不大。这也许就是许多高手不愿写短新闻的主要原因。

其实,一篇新闻报道的信息质量和社会影响,并非取决于报道的长短,而是取决于报道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否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显示典型意义。经过高度提炼,集中主题,抓住最典型、最醒目的事实,详略适当,完全可以用短新闻的形式来反映重大题材。毛泽东在1949年渡江战役时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短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全文不过400多字,全面准确地报道了解放大军横渡长江,挺进江南的重大消息,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

又如,央广的《县委书记给种粮大户送保护匾》一稿(获1996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短消息一等奖)。记者从当时农业生产上出现的一些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当中,选取了县委书记给种粮大户送保护匾这一最具典型意义和思想性的新闻事件,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种粮农民的关怀,充分揭示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深刻思想。

鲜明而深刻的思想性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优秀的短新闻往往能够抓住典型事例,深入挖掘外在形状之内的意蕴,揭示出深刻的思想性,折射出生活的真理之光。

三、直接平实的叙述风格

短新闻受篇幅的限制,要求叙述直接明了、结构短小紧凑、语言朴实精练。

《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关系异地转移》一稿的导语:“鼠标轻轻一点,社保关系轻松接续。昨天,由市区跳槽到张家港打工的小张,在苏州市社保中心只花了几分钟就办好了自己的社保转移手续。这意味着,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社会保险关系网上异地转移业务正式展开。”以具体事例开门见山,直接提示了报道主旨,使主题更为突出明了。

这种直截了当式的叙述风格,体现在短新闻标题的制作上。短小精干的短新闻没有必要设副题,只要求有一个响亮而明确的正题。这样,短新闻的标题就不能虚写,只能实写。实写就要以典型事实为基础,开宗明义,直接道出主体事实。如:《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县委书记给种粮大户送保护匾》、《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三峡发电了!》、《沈阳一怪事死树喷绿色》、《客船深夜紧急出航,只为一名弱水游客》等等。这些标题主题突出,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又有悬念,听到标题就有了解下文的欲望。

新闻报道要求平实,并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讲究文采,只是新闻语言的文采同文学作品的文采是不同的。许多初写新闻的年轻记者总喜欢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搜罗大量的比喻,随意引用豪言壮语。其实,新闻语言的文采主要表现在运用真话、实话,以简练生动的文字准确地表述新闻事实。

《县委书记给种粮大户送保护匾》一稿中有关新闻背景的交代:“夏汝清承包142亩土地,每年向国家上交几万斤粮食、百把头猪,一年可赚二、三万元。可是,自从当了劳模后,四面八方伸手要钱要物的没完没了,至今夏汝清已被‘要’去五万多元。眼看生产资金紧张,而一封封‘伸手要钱信’却有增无减,他不得不求助于县委、县政府。”这段文字没有一句一字的废话,交代得清清楚楚,用词贴切,富有生气。其中一个“要”字更是平中出奇,既含蓄,又准确,不仅揭示了种粮大户面临的困境,又直接点明了县委书记送保护匾的原因。

当然,短新闻直接而平实的叙述风格并不是平而无味,实而无情。优秀的短新闻也应该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也可以看成是短新闻的一个美学追求。其表达并不是浅显的直露式,而是在客观、平实的叙述中,通过素材的取舍、聚焦点的选择以及词汇色彩的运用,不露痕迹地体现出来。

比如《车祸受伤后,妻子借钱结清民工工资》,记者在叙述了虞菊伢凑钱结清了民工工资的新闻事件之后,特别加上这么一段,“在领到工资的那一刻,工人们无不动容。工人孙连松:(出录音)‘我真正感动的是她跟朋友借钱把我们的工资付掉,真想不到,这个为人真好’”。这段文字和话语朴实无华,却蕴含着隽永的情感。记者借用民工的语言,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能直接说出的话。在这里,即便是豪言壮语,或是炽烈的抒情,都会让人感到画蛇添足,倒不如这种平中见情的叙述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也保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作者单位: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