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5月下

从“想象”到“参与”:社交媒体与场景共同体【2】

——以春节微信红包为例

王军峰
2016年06月06日13:55 |
小字号

二、从想象到参与:社交媒体对共同体形成机制的影响

从媒介技术变迁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生都将影响到媒介形态的变迁,也会影响到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和参与的结果。就“共同体”的建构方式来看,其随着媒介技术本身的不断演变而呈现出从“想象”到“参与”的路径。

社交媒介对共同体形成机制的影响来看,也是如此,社交媒介的产生为共同体形成从“想象”到“参与和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考量这一技术上的可能性,需要将社交媒体提供的可能放置在传媒与共同体形成机制演变的脉络中。就社会共同体本身的形成来说,大体上有三种方式:自然而然的生成、(通过媒介)“想象”、(通过媒介)参与和互动。这表明,媒介技术的变迁也会影响到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和参与的结果。

就前媒介时期,共同体主要是依靠血缘、地缘或者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大部分有面对面的交流,个体成员能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而感知其他成员的存在、情感等。在这一阶段形成共同体的纽带主要是血缘、地缘等天然的产物,媒介的作用非常有限。

随着社会本身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已经难以形成更大的共同体,这时候,媒介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通过印刷媒介提供的信息,社会成员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身份认同,他们想象着其他成员的存在方式,以自身的情感、信仰等体认其他成员,从而形成共同体。例如,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最初主要是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的,大量印刷出版的小说和报纸提供了这种阅读与再现。[8]此外,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在形成共同体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媒介成为形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而通过媒介的“想象”则是成为形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场景”这一资源具有了被开发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对场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都是基于场景的对社会成员的服务。而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下活动,由此,场景成为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新纽带,在场景的连结下以新媒体为主要参与方式和平台的新行为产生。在新的媒介和场景中,传统的通过印刷媒介提供的“想象”建构共同体的方式已经面临着土崩瓦解,新的建构共同体的方式产生。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其技术基础是Web2.0的互动,其思想基础是使用者生产内容。[16]100这为成员(用户)之间的参与、互动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共同体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够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作为一种网络虚拟关系的平台,具有突破时空的特性和双向性,它打破了传统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时空的限制,为社会成员通过虚拟网络关系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这也意味着,基于以场景为纽带的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具有成员参与、互动特性的“场景共同体”产生具有新的路径和方式。但是,一种媒介技术的产生只是为其影响人和社会提供了可能性,正如历史学家怀特所言:一种新的技术仅仅只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门,但它并不强迫人们必须要进入。[17]141一种新的技术要对现实产生影响,并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的发明,它需要一系列有利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才能成为可能。[18]123社交媒介的产生只是为共同体建构从“想象”到“参与和互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还和现实的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关系。

就社会成员本身来说,这种需要首先表现为交流互动的需要。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人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只有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成为社会成员。同时,这种需要也表现为身份认同的需要。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才能将自身放在整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中,确定自身所处的位置,形成自身属于某一个群体的观念,这时候“自我的身份认同”才有可能形成。正是人的这种本质的社会性,使得其不断发明创造新的传播媒介,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交流互动需求决定了人的参与互动性。而社交媒体本身就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