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作同频社区的大学传播频谱分析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摘 要:“社区”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概念,近些年来在其它学术研究领域也多有延伸。本文将研究点放在“社区”与“传播”的相关联系上,并借鉴引入物理学领域中“同频”和“频谱”的相关概念,且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影响大学生社区网络传播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传播;同频;频谱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04-05
一、研究缘起
施拉姆曾说过:“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由此可见,社区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目前大多数研究的研究重点是针对于作为社会基层共同体的“社区”。但随着“社区”概念的普及,这一组织形式也出现在高校中。如为了方便管理,将同一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宿舍区居住,以“社区”代替“宿舍”。现如今,以大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和管理为主的研究已逐渐崭露头角,但围绕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研究却不多。
而传播学与其它多门学科有着相互交融之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内容——信息,类比为物理学中的信号。“同频”原指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协同统一,在此引入“同频社区”的概念意指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的大学生居住在同一社区,在思想方面,他们有着类似程度的素质文化;在行为方面,因为居住在同一社区,服从社区统一的管理规定,所以容易在思想意识、精神行为方面形成协同。“频谱分析”多指对信号振幅和频率的分析,振幅即为范围和强度,频率即为次数。借鉴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试从对传播频谱分析的角度,丰富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研究。
大学生社区传播是大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特质特性,深入了解大学生社区信息传达和获取的实际情况,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社区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社区”的概念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源于他1887年的名著“Community and Society”(英译)。我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社区”是表达人际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概念。但发展到今天,社区的定义和特性也逐渐繁复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利益观念;2.社区内有一定的沟通和互动;3.有一定的规模性和制度性;4.在一般情况下,社区在地域方面的象征意义较大,但现如今社区的地域限制概念越来越模糊,网络社区正成为趋势[1]。
传播学者鲍尔—洛基奇提出的“传播机体论”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将社区与媒介相结合研究的主要理论建构。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社区传播概念——“故事讲述网络”,或称“轶闻传播系统”。即在社区内的大众共同参与的关于社区的传播活动。“社区传播”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台湾对于“社区传播”的研究论述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性,更加符合社区的特征。付晓燕、张煜麟在《台湾“社区传播”研究的观念流变》中梳理了台湾地区“社区传播”的观念演变,总结了三种论述倾向:国家发展与社会功能论、社会建构与诠释观点、“接近使用权”与“读者传播权利”的报业理论倾向。并指出,“接近使用权”这一观点强调媒介是给受众提供主动参与意见表达的空间,符合“参与传播”的观点,也与目前社区传播研究中普遍认同的“共同参与”与“共同讨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2]。具体到媒介使用方面,王斌、王锦屏以北京为观察样本,探索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新闻的重视程度、邻里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互联网在社区行动中扮演的角色。
大学生社区,从地域概念方面来说,即以大学生的生活住宿区为主体;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大学生社区集合了同等文化程度,甚至于相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着相互沟通交流的诉求,大学生社区传播得以形成。而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社区传播这一方面,许多研究是以大学生社区文化的构建为主题。赵月峰在《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指出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点:区别于教室、图书馆等地方的地域独立性、主体构成的多元性、社区内资源共享性、主体文化素质较高导致的文化创新性、以及社区内部的文化融合性。在肯定大学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基础之上,他还提出了如今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建议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紧抓创新、完善管理[3]。许静在《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中点出了如今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另一特点——信息化,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交流平台,这也是现如今社区组织的新形势、新要求[4]。在量化研究方面,陈龙、何龙的《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公寓文化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有待加强[5]。
而关于大学生社区的网络传播研究,往往将“大学生社区的网络传播”等同于“网络社区的传播”。即将大学生时常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如人人网、微博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及传播效果。如张保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尧甜的《微博场域中的“意见领袖”研究》等。这些研究着重于虚拟社区,体现了现如今社区非地域性的特点。
因此,现有的研究,若以地域概念为考量,则侧重研究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涉及人际关系、人际传播方面的高校社区研究,则侧重大学生的虚拟社区,又忽略了地域关系。本研究将“社区”概念中的地域、人际两个方面相兼顾,借鉴引入物理学相关概念模型,分析大学生社区传播的形式、特点、效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