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6月下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英教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究【2】

基于对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分析

郭致杰 王灿发
2016年08月08日09:56 |
小字号

(二)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式解读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认为:个人主义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自由、强调独立意识,认为个人的权利、利益不可侵犯。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个人在感情上依赖于组织机构,强调合作,讲求集体和谐。[1]

这种强调集体主义与集体意识的做法在纪录片中有三个典型的体现:做早操、升国旗、放学后打扫教室。为了培养博航特中学英国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在纪录片一开始,杨君老师带领同学们做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她这样对采访记者说:“所有人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让我们知道我们和其他人是一体的,我们都是团队里的一员。”数学老师这样评价早操,他认为“早操是训练集体意识的方式,我们要一起做事,而且要正确地一起完成这件事。”

对于第二个体现——升国旗来讲,杨君老师说:“在中国每周一都会有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其实是尊重国家的表现形式,一种归属感的体现。我们举行升旗仪式是因为它在提醒你是中国人,同时当你长大了你有责任和义务来报效祖国,使你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所以每天升国旗唱国歌,会让你更好地体会到这种责任感。”但是,英国学生对尊重国旗和国歌这一在中国学生看来非常正式庄重的事情却很不感冒,苏菲和她的同学并不认为升国旗有什么用,虽然他们确实这样做了,但认为很无聊。

第三件事——打扫教室,也是中国学校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及方法。邹连海老师说,中国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灌输一种集体责任感。然而,从博航特中学的英国学生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更富有个性,更注重自我及崇尚个人主义。当李爱云老师在教授中国传统古训时说:“你需要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当她说完后,英国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了不赞成的情绪,安吉丽娜站起来反驳李老师说:“你应该做你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你该被别人强迫去成为谁,你应该去做你自己。”话毕,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掌声,同学们都表示非常认同安吉丽娜的观点。

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杨君老师这样总结说:“中国的学校通过思想教育课,强化班级的凝聚力与服从意识,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不被支持的!”

2.“不确定性规避差异”。根据人们对外界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分为“高度规避不确定性”和“低度规避不确定性”。在高度规避不确定性文化中,人们面对外界的变动会感觉不舒服,因而以明确的规章、制度、典礼、仪式等规范来规避甚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在低度规避不确定性的文化中,人们乐于接受世界的变动,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较强,不为偏离主流的人或主张所困扰。[1]

那么,这种“不确定性规避差异”在纪录片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中国的老师们在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级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制定规则与纪律。杨君老师认为纪律很重要,没有纪律,学生们就学不好,所以她先制定了几条规则与纪律。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文化中的“高度规避不确定性”,老师在接管新的班级,面对新的学生,处于新的环境中时,都会制定明确又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学生,消除因为纪律涣散带来的混乱与差异。但是英国学生对这样制定规则纪律的方式并不买账,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管束学生的方式可能在中国有用,但是在这里却不灵,因为大家并不在意,而且他们居然觉得这样好玩而已。

3.“权利距离”差异。社会对权利不平等的接受与处置方式:“较大权利距离”的文化和“较小权利距离”的文化。在较大权利距离的文化中,人们承认权利的天然存在,认为人生而不平等,安于自己在社会等级秩序中的位置。领导理应受到尊重并享受特权。因此,人们的权利意识强烈。在较小的权利距离文化中,权利被认为是为了方便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与手段。有权者与无权者、上下级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关系也较为随和,人们总体的权利意识较弱。[1]

在中国,父母和老师分别是家庭和学校里的权威,每个中国学生都被认为应该尊重父母、尊敬并听从老师的教导,所以在中国好孩子的字典里,“听话”是一个褒义色彩非常浓厚的词,如果你听话,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好孩子。如果你敢反抗父母,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你就会被社会认为是大逆不道。这一点在纪录片中同样体现得非常充分。

李爱云老师在社会教育课上对英国的学生们说:“孩子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并且爱他们,对吗?”这时一个男孩子情绪激烈地表示抗议说:“父母并不永远都是对的!”接着,李爱云老师说:“你的父母永远都是对的!”男孩子再一次强烈反对说:“错,不对!”纪录片中同样采访到了一个华裔中国女孩,她是这样理解父母的严苛要求的,她认为这确实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她认为这完全是出自于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

我们发现,在纪录片中,英国的孩子习惯于质疑权威,他们时刻都抱有怀疑与批判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老师的教导,很有勇气去直接指出他们认为老师说的不对的地方,虽然有些时候,他们的一些行为确实显得不礼貌或者有些乖张。杨君老师在片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中国,只要是老师,自然会受到尊重。这种自由表达想法,随意挑战权威的学生,我们不习惯,因此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4.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取向文化是指一个国家认为将来更重要,对于各种事务倾向于制定长期目标,并要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是最典型的国家。短期取向文化则指人们期待从决定中获得相当迅速的反馈,获得相应的利润,获得经常性的工作评价和晋级。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解说词:“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父母们明白只他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倾其所有,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投资。”因此,中国父母是典型的长期取向型的父母,他们为孩子的未来制定长远的规划,对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财力、物力,虽然在短期内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但是他们相信为孩子创造出的这些优越的条件后,通过孩子长期坚持刻苦努力学习,一定会实现他们的理想。然而,英国的学生截然相反。他们是典型的短期取向型的代表。当邹海连老师在给他们上三角函数课时,他们便在下面质疑:“三角函数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三角形之类的?他们应该教我们怎么样缴税或者找工作之类的?”这表明了英国教育下的文化是短期取向,学生希望能够获得直接与生活实际相关、学了之后立竿见影的知识与东西。

5.放纵与约束。这一维度的文化非常关注人们所感受的总体福利和幸福的程度。生活在放纵社会中的人们更倾向于自由地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和野心,因此容易获得幸福感。生活在约束力强的社会中的人们遵循严格的社会行为标准,他们的期望和雄心的满足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压制,更难获得幸福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乔什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由于他对中式教育十分不适应,甚至产生了厌恶厌学的抵触情绪,再加上他喜欢喝茶,因此他从家里带了烧水壶过来,擅自在教室的后面泡茶喝,而这一行为在学校是被明令禁止的。当杨君老师上课时发现时,便非常严厉地警告他不要再带这种东西过来了。但是,乔什并没有听取杨老师的意见。直到在班主任邹海连老师的课上,邹老师再次发现乔什还在使用烧水壶,更加生气地指责了他的这一行为,并且告诉他这样做十分危险。邹老师决定请乔什的妈妈来学校一趟。当邹老师把这一事件的过程告诉乔什妈妈时,乔什妈妈却认为喝茶是人的基本权利,且乔什是一位爱喝茶的男孩,这是他的自由,她强调了这两点,但她还是会出于安全考虑,劝说乔什把烧水壶带走。

可以看出,无论是乔什还是他的妈妈,都是受到“放纵文化”的影响,他们比较漠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约束性的规章制度,他们一般考虑问题做事,都比较倾向于首先满足个人的需求,追求个人的权利,从而满足他们的幸福感。而中国教师们,则是“约束派”的代表,他们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且如果谁违反了相关制度与规定,他们会站出来进行严厉地指责与制止。

(责编:霍昀飞(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