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2】

李  闻,冯  锐
2016年12月05日16:1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屏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像屏风一样遮挡、卫护,亦指屏障[12]。在微信社交平台中,屏蔽是指通过对好友权限的限定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在朋友圈中有两种方式,“不让对方浏览自己的朋友圈”和“不看对方的朋友圈”。屏蔽意向一般分为不屏蔽、部分屏蔽、完全屏蔽。不屏蔽是指不对好友进行权限设定,好友可以浏览你的朋友圈内容;部分屏蔽是在发布某些朋友圈内容时对特定的好友设定权限;完全屏蔽是指所有的朋友圈内容对方都无法看到。子女一般通过三种方式来回避父母,一是减少或改变要发的内容,二是将内容发布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三是不添加父母为好友或将父母屏蔽[11]。

Jourard(1958)认为自我揭露是指将个人的信息(包括私密的想法和感觉等)真诚地与他人分享的过程[13]。Yalom(1985)认为自我揭露是一种人际交互过程,会使得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丰富、深入和复杂[14]。所以自我揭露对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Delerga和Margulis(1983)将自我揭露分为描述性自我揭露(descriptive self-disclosure)和评价性自我揭露(evaluative self-disclosure)。描述性自我揭露主要指对事实性信息的揭露,如个人的情感、生活经历等;评价性自我揭露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感受、评价或判断的自我揭露,如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等[15]。DeVito(1998)将自我揭露分为正向自我揭露和负向自我揭露。正向自我揭露主要指揭露的内容是积极正向的,负向自我揭露是指揭露的内容是消极或不愿透露的[16]。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透过双方的互动,所构成的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也是个体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17]。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当中,以父母为自我揭露的对象,其自我揭露的内容,自我揭露的方式都反映了亲子亲密关系的内涵和特点[18]。苏咏絮等人(2013)的研究表明,华人子女想对父母自我揭露时,大多是采取“隐而不说”和“沉默不表”,或是“迂回逃避”和“阳奉阴违”。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不善或是不惯表达;二是害怕或担心父母的反应,例如,尴尬、逃避、或冲突;三是长大成人,为了“证明长大”或是想“父母安心”[19]。而在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互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一般只借助点赞的方式,彼此之间很少相互留言[20]。因此,子女的自我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亲子关系。

结合以上的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如下,并绘制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H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屏蔽意向有差异;H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正向自我揭露有差异;H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负向自我揭露有差异;H4: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亲子关系有差异;H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屏蔽意向有差异;H6: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正向自我揭露有差异;H7: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负向自我揭露有差异;H8: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的亲子关系有差异;H9: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不同的屏蔽意向在正向自我揭露上有差异;H10: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不同的屏蔽意向在负向自我揭露上有差异;H11: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不同的屏蔽意向在亲子关系上有差异;H12: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正向自我揭露正向影响亲子关系;H13: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父母负向自我揭露正向影响亲子关系。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