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李  闻,冯  锐
2016年12月05日16:1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是否屏蔽父母与自我揭露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得有效样本406份。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大学生正向自我揭露较男性大学生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亲子关系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屏蔽意向的大学生在自我揭露和亲子关系上有显著差异,正向自我揭露越多,亲子关系越好。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揭露;亲子关系

一、引 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人们使用网络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截止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从2007年到2015年,这9年间手机网民的比率由24.0%大幅增长到90.1%,主要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达29.9%[1]。

微信自2011年推出后至今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据《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87.0%的用户每天会使用微信10次以上[2]。除了聊天功能外,朋友圈是微信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人们已经习惯将自己的生活分享到朋友圈中,尤其是大学生群体[3]。因此,不少父母为了能实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生活,也纷纷开始使用微信,并关注子女的朋友圈。不过,部分大学生表示不愿向父母开放朋友圈,人民网的记者曾做过相关的调查,在随机采访的大学生中,半数大学生表示对父母开放朋友圈有被“监视”的感觉,希望拥有独立空间,不得不屏蔽父母[4]。大学生究竟为何会屏蔽父母,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屏蔽意向、自我揭露和亲子关系上差异如何,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意向、自我揭露对亲子关系有何影响,这是本研究想要探讨的。

二、文献综述

1.社交媒体中自我揭露的相关研究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最早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于1958年提出。近几年,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网络中的自我揭露。谢笑春等人指出影响个体网络自我揭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信息敏感度与网络完全性、网络交谈对象、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如信任、交往动机、自我意识等[5];郭正莹(2008)研究进一步指出男性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揭露较女性大学生高[6];曹畅(2015)研究了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揭露,认为大学生会主动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日程、兴趣爱好等内容,不过因为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强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圈中好友基本是认识的人,所以大学生在发布内容时会尽量避免自己不愿展现的一面[7]。

2.社交媒体中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时间最长以及至关重要的关系。杨翼丞(2016)对湖南省的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调查后发现,女大学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亲子关系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农村和小城镇;亲子关系与父母学历与收入水平有显著关系[8]。

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40岁以上的用户人数在过去两年内有所提升[1],但当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开始使用原本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媒体,想要与之交流时,却遭到了年轻人的拒绝。Turnbull(2010)的研究指出,父母与子女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时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父母会认为新媒体所具有的便利性有助于提高与子女沟通的频率;然而,子女却认为社交媒体的沟通降低了亲子沟通的质量,从而多数子女避免通过社交媒体与父母进行在线的家庭沟通[9];Simonpietri(2011)的研究也指出,当父母尝试用某一社交媒体平台与子女进行亲子沟通时,年轻人就会选择抛弃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从而转移到下一个新媒体工具[10];庄佳昕的研究指出新媒体虽然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频率,却影响了沟通的深度;成年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其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反而是通过新媒体建立了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从而渐渐取代了亲子关系的支柱地位[1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