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新媒逐个看

"人格化"的微博"\@环球时报":做有定力的个性微博

2016年10月13日07: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披着传统主流媒体的马甲,拥有一颗接地气的心,用网民熟悉的话语真实记录与表达,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自然会赢得网民的信任”,微信公号“传媒大观察”如是评价环球时报微博。

  2012年8月上线的新媒体“后起之秀”@环球时报,目前已拥有近500万粉丝,长期占据新浪微博媒体势力排行榜前三。在@环球时报的编辑看来,不跟风、不煽情、不失声,求真务实,是环球时报微博得以保持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秘诀。

  热门事件不跟风

  今年3月初,许多媒体都在转发一条宣称“屋内种郁金香能让人脱发”的信息,列举了诸多不宜在室内养的绿植花卉,各种危害写得头头是道。

  不过,@环球时报的编辑早已养成了转发前咨询专家的习惯。在多方求证中,他们发现已经有微博上的植物“大咖”辟谣,表示郁金香中的生物碱不会挥发到空气中,更不会引起掉头发。

  去年底,网上热转西部某县一起“新闻”,声称“女孩因饥饿仅偷了一块巧克力,就被超市辱骂被迫跳楼”。该新闻甚至一度引起了当地的群体性事件,导致超市被砸。@环球时报同样没有跟风,而是通过编辑的多方调查核实,发布了最有力度的澄清信息:这女孩实际偷了总共100多元的东西,辱骂她的是她母亲。超市很无辜,却因谣言被砸。该条辟谣消息也引发了对于“你弱你有理”这种社会心态的反思。

  在@环球时报的编辑看来,这些“避雷”技能,其实是每一位专业新闻编辑的基本功。“在热门事件前保持冷静、独立思考判断,是维护自身公信力的基本之道。”@环球时报编辑“77”说。

  疏导情绪不炒作

  一起发生在甘肃某贫困村庄的人伦惨案近期在全国引发关注:当地一位农村妇女先杀害了自己的4个孩子,然后服毒自杀,之后孩子们的父亲也服毒自杀。

  事件最初被曝光时,当地媒体在案情不清楚的情况下,简单地将这起惨案与死者贫困的家庭背景挂钩,暗示惨案的发生是被贫困逼出来的。很多媒体纷纷转发了这一对案件的“草率定性”,更令网上的愤怒情绪直接被点燃。

  相反的,@环球时报几乎是微博上第一家公开提出惨案的发生并不是用“贫困”就可以简单解释的,并呼吁公众多关注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等更有针对性的话题。

  @环球时报的编辑很清楚,简单的情绪宣泄只会令事实变得更加模糊。而这一观点,随着案情不断被剥开,也越发受到网络上理性网民的支持,认为@环球时报发挥了主流账号应有的责任意识。

  关键问题不失声

  在日常报道中,@环球时报获得了网友的普遍认可;而重大事件报道,更是真正考验微博编辑业务水平的时刻。平时表现得再显眼,关键时刻失声一样会被网友吐槽。

  大灾报道中,微博编辑身处随时可能制造爆炸性传播效果的一线,一方面要勇于承担中央主流媒体揭露事故真相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打击恐慌性谣言造成次生舆论灾害的高度责任感。

  去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环球时报延续了环球时报的报道风格,前后方紧密联系,零距离直击事件关键节点,为了满足网友和全社会对事件真相的渴求,用言简意赅的方式播报关键信息,用中性客观的语气描述现场事实。

  负责任的报道风格,引来了微博上“更有含金量”的评价,“给小编加鸡腿”之声不断。很多网友称@环球时报为最有个性的“微博”。

  有专家指出,让官微在网友心中形成一个可以信任、可以平视交流的“人格化”形象,是最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也是微博运营人员最想达到的效果。

  @环球时报这个“人格化”微博背后,正是一支坚守报道专业化水平、保持不断学习的微博编辑队伍,正是一份求真务实、追求公信的责任与坚守。(高 雷)

(责编:燕帅、宋心蕊)

推荐阅读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

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