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打造用户生态,走好群众路线

2016年12月15日16:0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
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研究院主办,信用体系网协办的2016党报网站高峰论坛今天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在分论坛上做主旨演讲。以下为全文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打造用户生态,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贯彻和倡导的群众路线。这其实也是我们党报党网的一个生命线。在之前我听大家都提到,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如何引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能保持生命树的常青不衰,就是对用户、对群众的深入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用户这个概念的,更多的只是一个受众。传统媒体有数量巨大的受众,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取每个用户精准的定位。我们可能能通过一些第三方的调查公司,通过一些市场调查方式,了解到我们受众的一个整体的概貌,但是对于每一个用户和更高价值的用户的喜好,这些数据我们是没有得到的。在大数据时代,这个壁垒是得到了打破。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据都是可存储、可计算、可挖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拿BAT来说,我们都知道,阿里应该是最了解用户的采购的需求,百度应该是最了解用户的搜索需求,腾讯应该是最了解用户交流、沟通这方面的需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相应的对应的大量的用户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它是非常低廉的,而且是非常高效的,这就使得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这个操作获得了可能,在如今技术快速发展下。尤其对每一个用户可以精准分析出他们的收入、消费的偏好以及潜在需求的数据,进而为每个用户提供真正满足他们的差别和需求,而这些数据是真正来自于用户。所以从群众中来的用户数据,是党报党网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所说的数据,不仅仅是日常所说的新闻数据,而且还包括海量的用户数据、阅读数据、关系数据、评论数据等等,这些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其实很大一部分输出都来自党报党网的平台而来的。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一方,通过阅读、浏览也在不断地反馈信息,我们是否能及时接收到这些反馈,从这些零散的信息里面总结归纳出用户的变化规律,进而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作为拥有海量数据用户的党报党网可以利用自身的背景资源优势,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采取有效的支撑内容生产,并能精准地做到对用户的精准分析,改进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不断贴近用户的需求。

再说到群众中去,我们的用户数据如何反馈到新的生态里面。推动融合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党媒姓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子。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借助现在先进大数据的技术,研究受众的行为特征和内容偏好,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构建以用户数据为基础媒体新生态,打造媒体融合下的用户平台。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好也体现了大数据的本质。在大数据的生态链中,所有的数据其实都是动态的,我们用户的每一次行为,每一次操作,都会变成数据,反馈到整个生态圈,而进行快速、动态的调整,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数据的加工、生产、传播,这就形成一个闭环。

如何打造用户生态呢?我觉得用户生态的构建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以用户为核心,打造以用户为平台,第二是打通数据流程。以用户为平台,刚才说的比较多的,最主要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用户平台。我们现在做的,不论是两微一端的建设,还是发展新型业务所需要的内容创新,其实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用户、聚集用户,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建设自己的用户大数据平台,深度挖掘用户关系和用户行为,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媒体服务,把我们之前的弱关系变为强连接,形成有用户数据的竞争和心理。

另外一个关键是要打通数据的流程。我们要从底层数据的挖掘、存储到加工、编辑、解读、分析,通过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完成内容和渠道的驱动,进而完成多元化传播。我觉得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打通。首先实现的是数据的打通。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对于互联网大数据公司而言,数据的打通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我们党报党媒要构建完整的大数据生态产业链,也要首先进行数据打通。数据打通第一个,我觉得就是要进行平台的打通。现在我们媒体有很多业务,有各种的数据库,有各种数据标准,数据的打通有天然的壁垒,如何来破壁呢?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建立公用的大数据平台,不管这个数据平台是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只要把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我觉得这个壁垒就可以进行天然的打通。

第二个其实是打通数据流程。平台打通是第一步,还要接着是内部数据流程的打通,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查询、管理和应用的良性循环,让数据在整个业务系统间可以快速流转,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最后是打通绩效,新媒体下的绩效,不能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新闻的价值可以更多从内容质量、传播效应和创新评估这几块来进行评价。

第二是要进行数据挖掘。从根本上来说,数据是不能说话的,如果拥有大量的数据,而不能知道怎么使用,其实这可以说是一场灾难,而不是价值。在数据和价值之间,其实就是要靠数据挖掘,大数据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这儿,就在于算法。

说到算法,可能大家第一反应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我认为算法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算法的迭代方向、参数工程都必须和产品的商业逻辑、产品的运行环境甚至是产品的价值取向合二为一。当我的算法进行一些迭代升级的时候,决定方向的不仅仅是数据和技术本身,更应该包含了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对良性的把握,甚至对产品未来商业模式的一些探索。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座的日常选题策划就是一种算法,现在的繁杂热点非常多,怎么找到和自身切合的热点话题和自身的业务逻辑相结合,这绝不是靠简单的机器算法就能得出来的。再举个例子,人民日报之前出了一本书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对历史上人民日报上所有称之为老朋友的人做另外一个解读。我们每一个党网党媒历史非常流长,都是一个宝藏,如何挖掘宝藏,唤醒沉睡的档案,更多是需要我们对数据的理解。

第三要做到让数据流动起来,只有流动的数据才有价值,才可以变现。在数据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效应叫外部效应,单独的数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只有按把不同的数据融合在一块儿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大家可能听说一句话叫做羊毛出在猪身上,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价值本身没有用,你只有开放出来和别的数据对接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将数据孤岛串联创造产业间的共同价值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驱动内容、渠道、平台的融合,制定相应的数据接口标准,同时向其他产业提供输出,这才是真正的数据流通。

最后讲一下我们如何助力创新融合。其实这两年我们在服务很多媒体报业的过程中也发现,移动端用户数据的价值日益的凸显,我们也通过大数据技术在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数据平台搭建等各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我们在给人民网的年终策划里,通过对人民日报整年的新闻进行各个维度的解读,以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我们做的新闻传播分析平台可以多维地分析每一篇稿件落地的情况、它的影响力和分析力。另外还包括新闻素材平台、线索平台、聚合发布平台,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总之,未来用户数据一定会成为我们党报党网的首要的助推力,尤其对于移动端的用户数据,是新媒体发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以后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谢谢大家。

(责编:赵光霞、燕帅)

推荐阅读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详细】

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戳破"10万+"泡沫 自媒体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这个平均每100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10万+”的光环再加上一波高过一波的估值,自媒体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捧下水涨船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