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6

本土另类媒体的传播实践与发声:以《女声》个案为例 【3】

张岩松
2017年01月10日10:5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四、新媒体下另类媒体《女声》传播实践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女性NGO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下的另类媒体《女声》的个案研究以及与其工作人员的访谈,发现其在传播实践中的特点:

(一)另类媒体《女声》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在新媒体的使用还未如此频繁的时期,许多另类媒体选择将其制作的文本打印进行流通,而以《女声》为代表的另类媒体借新媒体的春风,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自由地发行,大大降低了另类媒体的成本,随之也降低了一些弱势群体表达的门槛。同时,新媒体的“及时性”也大大提高了另类媒体发声的速度,在“疯狂英语”李阳家暴事件中,《女声》的快速反应领先于大众媒体,使女性主义的声音快速传播出去。

但正如《女声》工作人员(李芙蕊,2014)所反映,

“电子报的发行经历了从门户网站到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到新浪微博以及今年到微信平台的过程。女声网(即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门户网站)的浏览量呈抛物线的样态,即刚开始的关注度慢慢增多,社交网络、新浪微博以及微信平台慢慢出来后,浏览量就逐渐下降。”

从2014年2月,由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起的“女声网建设与发展项目”影响评估调查问卷中显示,在168份有效问卷中:每日多次访问女声网微博的近乎是访问其官网的40倍,而未曾听说其官网的受访者占了四成,即微博对于《女声》电子报的推广要远远强于其本身的官网。因而,新媒体下的另类媒体传播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较强,只有充分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才能做有效传播。

(二)另类媒体《女声》的发声依赖与主流媒体的联动

不可否认,作为另类媒体的《女声》虽然保持持续的自主传播实践,然而其在影响力方面仍非常单薄。以上图为例,在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体中,有四成的被访对象从未听说过女声网网站,而大多依靠微博或微信访问女声网的网民,很可能无法时时了解《女声》所传播的议题。在深访中,工作人员表示,《女声》的一些议题往往是经过主流媒体的再关注,才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反响。

以女声在2013年发布的《还女生平等——“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为例,其经《南方都市报》关注,并发文《34所学校仍然违规设性别比》 ,文中指出:

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接近七成在今年高校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其中有34所学校直接违反教育部现有政策规定。前日,女权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报告,呼吁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纠正招生歧视的责任,重新探讨既有的招生性别政策。(南方都市报,2013.08.18)经过南都报道之后,许多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此事件,在网络上形成了对这一议题的广泛讨论。

(三)另类媒体《女声》的影响群体较为局限

成露茜提出,一般的看到的另类媒体有两种类型,即倡导性(Advocacy)和草根性(Grassroots)两种(成露茜,2004)。倡导性“即为特定的族群或团体争取公平对待,或提倡、宣扬某些社会目标的媒体”,草根性“即由在政治、经济、社会上相关的且经常受负面影响的群体自己制作经营的媒体。”二者的诉求也有不同,草根性的媒体更倾向于“召唤同一情境的人的集体认同”进而“进一步组织起来,用行动改变他们的地位与处境”;倡导性媒体则倾向于“通过知识分子影响社会大众”,因而其往往“以论述吸引读者,讲求文字写作能力、编排的可读性、标题贴切等专业训练和知识”,其吸引的读者也是“社会上受教育程度高的知识分子,或是弱势族群中的精英。”

《女声》的受众在2014年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为168份)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接近占比89%,而者其中近一半的受众是学生群体,从事农业的受众为0。从《女声》的受众群中不难得出,其属于倡导性的另类媒体,同时从《女声》一些文章中,也不难看出其目标的受众群体应为知识分子,第147期的“专题”《终止对性工作者的国家暴力——各界呼吁废除收容教育》即是向多位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约稿,从学理的角度呼吁废除收容制度。 

五、结 语

在对另类媒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了平常被忽略的很多声音。不同的群体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声音,性少数者渴望不被视作异类,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于我们共同拥有的社会;快乐的女孩子渴望受到健全的法律和有良知的成年人的呵护,而不是被最信任的老师亵渎;毕业了的女学生渴望像她们同班的男生一样,受到用人单位平等的对待,而不是被冷冰冰的“条例”拒绝;普通的妻子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被尊重,不被其丈夫视作私物般地暴打;母亲们渴望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不再仅仅收到孩子们“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而是能在做家务时也被丈夫或孩子接过手中的扫帚或是洗碗刷。这些声音需要被表达,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日,倚靠其发展出来的另类媒体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类媒体正如它另外的名称:“替代性媒体”,它是对大众媒体有力的补充,是对一些微弱声音的扩音器,“它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远远不能与大众媒体相比,但更平等和民主的话语场中需要这样的补充和平衡。”(吕频,2011)

然而,以《女声》为代表的新媒体下的本土另类媒体,虽然已有声音发出,但不可忽略的是其局限性,我们不能过度乐观的相信科技的改变能力(Atton,2004)。正如《女声》电子刊物的受众群中,令人欣喜的是知识分子的踊跃关注,但也不可回避的是,来自农民阶层的受众数为零;《女声》虽然已在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上发挥影响力,但不可忽略的是,作为另类媒体本身发声力量的微弱,和其在传播议题的过程中对主流媒体的依赖。

新媒体为另类媒体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弱势群体就有能力依此取得自我赋权,只有在传播上采取更积极的策略,发掘弱势群体使用另类媒体的潜能,才有机会实现另类媒体发声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4)

[2] 陈阳.性别与传播[J] . 国际新闻界, 2001(1)

[3] 戴锦华.可见与不可见: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A].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 主流与边缘[C]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 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5(2)

[5]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2001(1)

[6] 罗慧.西方另类广播的实践理念与运作模式——以温哥华合作广播电台为例[J].当代传播,2011(4)

[7] 罗慧.挑战主流商业媒体的另类声音——从纸老虎电视的运作看美国另类电视的传播理念与实践[J].新闻记者,2010(5)

[8] 罗慧.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另类媒体的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J].国际新闻界,2010(5)

[9] 罗慧.传播功底的重建:西方另类媒体与传播民主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 王真.从街头到网络: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女性权利倡导——以“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女性行动为例 [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11] 沈成根.韩国大学的“另类媒介”研究——以大学内同性恋社团发行的杂志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2]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3] 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凤译.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4] 李琦.传媒与性别——女性媒介的传播社会学阐释[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郭良文.兰屿的另类媒体与发声:以核废料与国家公园反对运动为例[J].中华传播学刊,2010(6)

[16] 戴瑜慧、郭盈靖. 资讯社会与弱势群体的文化公民权:以台湾游民另类媒体的崛起为例[J].新闻学研究,2012(10)

[17] Chris Atton. Alternative Media[M].SAGE Publications,2002

[18] Chris Atton. An Alternative Internet[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

[19] 吕频.连接新社群参与变革——女声再反思[J].女声网

取自http://www.genderwatch.cn:801/detail.jsp?fid=300912&cnID=90000

[20] 荣维毅. 评女声:女权主义者独立思考和担当的产物[J].女声网

取自http://www.genderwatch.cn:801/detail.jsp?fid=300888&cnID=90000

[21] 本文所涉及的“女声网建设与发展项目”影响评估调查问卷均取自:

http://www.sojump.com/report/3091967.aspx

[22] Albert Michael. What Makes Alternative Media Alternative? Toward a Federation of Alternative Media Activists and Supporters-FAMAS[J] .Z Magazine,2004

附:“专题”栏目的讨论对象性别、话题及主题分布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