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范式研究
摘要: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实现体例性的转变,顺应微时代的发展。秉承纪录片本身的创作原则,微纪录片在传播源头、传播内容和传播归宿等方面实现革新。微纪录片采用单线叙事的手法,叙事视角更微观平易,创作题材广泛,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其传播过程具备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纪录片;新媒体;传播范式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①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实现信息爆炸,进入“微时代”。微纪录片通过信息的微量化适用于更多的语言环境和背景阐述,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点集中,其描述对象多单一具体,传播内容可多次反复。微纪录片适合碎片化的传播要求,能有效整合受众时间,将片段相互连接,在新媒体语境下展现出新的传播范式。
一、微纪录片的传播源头
与传统纪录片相同,微纪录片坚持信源的真实性,其叙事架构是对真实事件的描述,其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规约不能违背。微纪录片的拍摄场景多为日常生活,且并不以刻意临摹、装扮叙事环境来突出强烈的叙事目的,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或事件本身的面容。信源的真实性对传播接受效果往往有巨大的影响,而微纪录片提供的多为具体可靠的信息来源,人物事件均可考证,增大了受众对其传达内容的安全感和接受度,微纪录片以真实为着力点的创作手法过滤了受众的顾虑和质疑,无论是宏大主题还是微小事件的描述,都能深入人心引发思考。②在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前一天播出的微纪录片《城殇》,在短短两周内点击量破百万,依靠的正是微记录片真实信源的力量。
从信源维度上看,微纪录片体现的是主题的单一性。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时长较短,内容很难做到饱满鲜活和整个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彩,其时间压缩使得主题的单一性成为微纪录片的表达诉求。为了在交往和回馈中积累足够多的感情色彩,微纪录片就需要快节奏且叙事集中,满足观众接纳上的倾向性和目的性,就需要短平快的作风。微纪录片《故宫100》每集6分钟,化整为零,化繁从简,在美学的基础上继承《故宫》,契合了微纪录片的发展。从细微处将宏大的历史题材碎片化为100个小故事,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创新叙事结构,讲述故宫中的每个点,其中运用动画形式,从国际视角介绍故宫,配音风趣简洁,由点及面,受众在脑海中形成独立的故宫印象。从每一个物件每一个空间开口讲述发生在故宫里的故事,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事件,达到以小见大,形成于“微”又不局限于“微”。
由于其简单便捷的制作风格,微纪录片在信源的挑选上更具备当下性的特点,跳脱以往纪录片时间成本的藩篱,将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及时迅速反映,随时随地上传,是社会题材的最佳记录者。京剧大师李世济于2016年5月8日在北京离世,同时微纪录片《粉墨人生》播出,追忆程派大师传奇的一生。微纪录片生产事件之短形式自由,易于在传播平台上极速传输,将大众关心的人和事作为影片纪录主体,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议程设置,导演通过自己对主体重构“编码”,受众受到媒介广泛性的影响进行“解码”,在拟态环境中进行心灵的交流和认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深入思考,正是微纪录片的优点所在。
二、微纪录片的传播内容
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适合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平台为微纪录片提供良好的传播途径,在互联网时代,营销越来越依赖大数据、迭代和化整为零等互联网思维。微纪录片对不同人、不同事进行认识和加工,产生新的生命体,其传播范式是对商业内容的显性表达和公益内容的隐性描绘。微纪录片以纪实形式吸引受众,往往通过历史人文、品牌故事和相关活动来宣传品牌和企业人文精神,成为商业定制微纪录片的主流。这类微纪录片本身为营销创作,属于广告范畴,注重企业文化精神的宣扬,从外在形式上看似不具备商业性质,但其主旨与品牌精神高度契合。微纪录片依托新媒介体系建立的运作模式,使之与传统纪录片有很大区别,通常会建立自己的运营和盈利模式。视频网站与品牌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客户活动诉求解读文化、解读人物。例如2011年由贾樟柯与苏格兰威士忌合作拍摄的十二部系列微纪录片《语路》,通过不同人物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作以启迪,分享鼓励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通过互联网推出,取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将产品理念和人文关怀巧妙融入片子,摒弃直白的商业宣传,结合商业广告和纪录片特性,创造商品和消费者新型关系,增大受众收视黏度。
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微纪录片在公益传播和文化传承领域同样取得巨大成就,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微纪录片是社会意识的写照,作为一种传播的价值符号,微纪录片在传播着一种形象,其意义能够塑造人们的意识。当观众消费这一精神产品时,就通过其视听感受进行交流,形成情境上的情感共鸣。近年来视频网站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发现中国”“中国梦”等系列微纪录片主题创作,网友们自发参加,在互动和分享中弘扬社会正气。这类微纪录片带有公益性质,有共同指向,或帮助弱势群体或展现中国文化,从而使微纪录片得到流通和买卖。
三、微纪录片的传播归宿
信宿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反映了最终用户的讯息接受情况。微纪录片依托新媒体的开放性、平民性和共享性在创作的选题和内容上有更多的扩展空间,使信息利用终端直接到达信宿,在影像风格上微纪录片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可能,从创作角度看,通过多元化信道传播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③微纪录片追求的是人物的特征化,其人物数量受限所以人物特征鲜明,在微纪录片创作时多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上,深入理解被拍摄者心情,抓住人物特征,突出细节,深入描绘性格,使人物深入人心,营造过目不忘的效果,增强微纪录片的传播力。微纪录片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壁垒,信息避免无效传输直接与信宿取得联系,新媒体始终贯穿于其中,成为内容的生产商、资金的提供者,信息的传送者。媒介高度融合,用户自制上传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模式,视频网站根据事实热点更新,二者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成为提高微纪录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微纪录片体现了影像话语权的下移,其叙事作品在社会语境中走向普罗大众,互联网技术突破话语限制,以取得自由高地。话语权的下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运行中,形成民间传媒力量,打破媒介机构的独享权利,最大限度地将信息发布权、传播权下放到受众手中。
智利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④纪录片是时代的姿态,是社会思想性和思辨性的结合,而微纪录片的营销模式就是制造需求的过程,当其变为刚性需求,在营销上就会为创作者带来激情和回报。中国纪录片市场呈现式微的局面,微纪录片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的反哺,其小投资大收益的方式会赢得巨大的市场回报。但同时也要注意发展中的局限性,“自媒体”特征下制作团队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传播效果各不相同,同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微纪录片陷入“商业化”和“艺术化”的纠结境遇,微纪录片传播模式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微纪录片的传播特性最大程度上实现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在线下尝试,通过截面记录生活,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宏大主题,实现传播形态下的分众化传播。微纪录片最大的提高是对社会底层群像的关注,直接记录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无论是细碎的生活还是个人的梦想都反映当下社会的真实影像,其记录对未来社会产生重要价值。网络虚拟空间有如狂欢节广场,提供平等空间,微纪录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由此也消解了艺术权威性、深刻性,消解媒介主流内容的严肃性,将晦涩说教表达得更直接更生动。作为后现代化表达中衍生的微纪录片,其表现为解构权威、否定中心、拒绝主体等。微纪录片的纪实影像传播引发社会发展的思考,看似生活小事依然蕴藏很强的民主价值,社会民主力量的壮大也推动着社会民主意识的提升。
注释:
①郝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J].黑河学刊,2011(5).
②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内容营销的生力军[J].新闻知识,2013(12).
③李宁.生产形态、传播方式与营销手段的改变与创新——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电影,2013(8).
④张欣.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体性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4.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