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机器人“入驻”新闻业的现状及背后的冷思考

王晶晶
2017年06月05日08:0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技术的革新往往会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类的双手,而与时俱进的新闻业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于是“写作机器人”应运而生。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取代或是行业的再造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机器人进军新闻业让中西方的新闻工作者均产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记者消失论”。然而技术之所以不断革新正是在于它的非完美性,而“写作机器人”亦如此。让写作机器人与新闻人各展所长,新闻业方有更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记者消失论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44-02

2015年11月7日,是新华社84岁的生日,锦上添花的是在这一天机器人“快笔小新”首次投入新闻写稿工作,虽然不是全球第一个,但却开了我国机器人写稿的先河。机器人“快笔小新”上岗的消息刚一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响。“机器人要抢记者饭碗啦!”“小编哭晕在厕所”“机器人来了,记者去哪儿”...仿佛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记者的“世界末日”。然而,机器人真的能够代替记者的职位吗?

一、“写作机器人”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写作机器人”,全称“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顾名思义,是一种自动化新闻写作软件,利用算法程序,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收集各类题材的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以此形成报道内容。虽至今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但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写作机器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开始 “入职” 美国新闻业,并以其快速的大数据信息搜寻和处理技术的优势,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恐慌,并衍生出“记者消失论”。我们可参考近十年内“写作机器人”的发展状况:2006年,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运用电脑程序自动撰写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消息。到了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开发了一个名为“Stats Monkey”的软件,利用此软件可以自动从网页中抓取大学棒球比赛的数据信息,并在12秒内生成一篇新闻报告[1]。此软件的商业前景在2010年被两名西北大学的教授和一名前网络公司主管迅速发掘,以此合作成立了叙述科学公司。随后该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Quill的系统,其最初的客户是美国一个以体育为核心的十大联盟。自2010年起,该软件为“十大联盟”撰写了数千项体育赛事新闻,Quill几乎是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实时报道,而其稿件不管是在数量还是时效上都远超以往的写作软件。除此之外,美联社在2014年7月开始运用机器人撰写财经类报道,主要是突发事件短消息和公司业绩报道。

然而最早从1967年美国底特律自由新闻社记者菲利普·梅耶针对该市的骚乱事件,使用大型计算机进行报道分析,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华盛顿邮报》敢于创新,采用机器人记者与传统记者联手进行新闻报道,更有美联社所使用的Wordsmith平台,使普通大众体验人机互动式“半自动”的新闻写作的体验等。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印证了“机器人记者”在西方传媒业中已大放异彩。

相比较西方,国内媒体用机器人写稿倒是新鲜事儿,而腾讯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出自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梦幻写手)之手的文章——《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而在9月3日“大阅兵”,央视采用“天鹰”“飞猫”等智能设备,对阅兵现场的壮观场面进行拍摄,效果也是让老百姓赞不绝口;新华社也不甘落后,同年11月7日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面世,主要负责财经、体育类报道内容的撰写。又如今日头条和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小明”(Xiao Ming Bot)在去年里约奥运会上大显身手,总发稿量达450多篇[2]。

从机器人娴熟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不禁感叹,“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无疑对新闻业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5W”的各个环节在机器人的工作模式下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包括新闻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新闻生产主体的人机转变、新闻生产速度的提高、新闻生产流程的简化以及新闻内容及报道风格的多样。

当然,机器人可撰写的新闻不仅包括上述中罗列数据等浅层次类型的报道。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写作机器人”已可完成些许较深层次的新闻追踪、撰写、报道等,而这无疑让新闻工作者的恐慌感变得情有可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