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多极化传播格局下的新媒体危机传播风险探讨【2】

朱安达,何晓玲,黄  柯
2017年06月05日08:4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1.政府监督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公众发布信息、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通畅,政府信息发布面更广,带来了关注政府信息的便捷化。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公众对公共事务参与度的提高,促使着政府在信息公开和透明化上做越来越多地工作。

2.组织、个体监督

身处危机中的组织或者个体,也如同政府一般受到舆论监督力量的约束,不同于政府的是,这种监督一般以法律和价值观为取向,对组织和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之符合现有的法律体系以及整个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当组织或者个人触犯了法律和传统价值观时,就会陷入到自己的形象危机中,公众通过新媒体对该组织或个人的行为和危机应对策略进行监督,促使其尽快解决问题或改正错误。

3.媒体监督

在危机传播中,新媒体即时发布的特点不仅给传统媒体的危机报道造成了压力,也给其带来了公信力危机。最出名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克林顿的性丑闻案,最初的丑闻信息虽然是《新闻周刊》的记者发现并揭露的,但是由于无法发表,记者将信息透露给了别人,并通过博客发布。当丑闻案揭露后,不仅克林顿本人和美国政府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新闻周刊》面临尴尬地位,打压新闻的行为受到了谴责。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大,《新闻周刊》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篇幅跟进丑闻案的发展。从这个方面上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于危机信息的“报”对传统媒体的“不报”起到了监督的作用,督促着传统媒体不能对于危机信息采取视而不见或者选择性报道的态度,积极进行危机信息的报道。

(二)新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风险

危机事件大多是突发性的,经由新媒体传播的危机信息往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在转发和传递过程中可能产生扭曲和误解。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往往处于紧张和恐慌状态,极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和谣言的影响,从而导致情绪激化,产生非理性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增大了危机处理的难度。

1.引发并加速危机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危机一般都是潜伏着,或者在刚刚露出一点迹象的时候,媒体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着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新媒体在这方面的作为尤为突出。网络和手机应用等平台的开放性给负面信息外流的机会,容易引发危机,尤其在公关危机方面。网络上不断出现官员或明星的不雅手机照片、视频外流事件,对社会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反应迅速且传播面广的新媒体面前,人们在应对真假难辨的危机信息时往往会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谨慎态度,导致群体恐慌情绪的出现。

2.削减政府和组织的正面形象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体报道或者不报某一个议题,都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在危机传播的方面,媒体在危机报道中议题的选择和设置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危机主体的认知和评价。传统媒体在进行危机报道的时候,一般会选择正面的积极的议题来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危机信息对于政府形象的冲击。例如在出现灾难时,将报道的重心放在政府如何积极救灾;社会冲突和危机爆发时,将问题聚焦到政府如何积极解决问题,如何郑重承诺以后加强管理之类的积极信息上。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部分主体伴有多种利益诉求,其中不乏情绪煽动的表达,新媒体的参与者多为年轻人,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导致负面新闻的大量转发的出现,不实新闻在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坏的社会影响后才被辟谣或证伪,但不良的社会影响已经形成。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取的这种负面信息越多,政府和组织的正面形象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而面对危机时损失的挽回,形象的改善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3.成为危机中各方利益的角斗场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强大传播功能对于有传播目的的人或者组织充满了吸引力,在危机中,新媒体往往会成为各方的角斗场,每一方都希望能够争取到中间派的支持和同情。他们往往会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发布大量关于自己的正面信息来赢取公众的信任,为自己的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发布大量关于对手的负面信息,且对这些信息的编辑往往会选择公众的角度进行宣传,表现出自己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的姿态,以赢取公众的好感,达到诋毁对手的目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更新迭代,市场监管和信息监管的力度都已经跟不上了技术的发展速度。公众中的部分人从原先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身份中脱离了出来,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使得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变得复杂。这部分规模巨大而又分散的公众,受到了网络匿名性的保护,往往成为管理者监管中的漏网之鱼。传统的传播秩序被打破,新的传播秩序又不够完善,公众在对言论监管的抵制和受到虚假信息的困扰中徘徊。

这些新媒体的问题在危机传播中尤为重要,因为危机的突发性,很多信息在没有得到验证和考察的情况下被传播出去,极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导致恐慌,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从危机传播的过程来看,危机前的潜伏阶段往往是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们挖掘危机信息的阶段,危机阶段则是危机从传播者到公众的传播阶段,而危机后阶段则往往是政府、组织应对危机的阶段,由于新媒体信息发布迅速,三个步骤往往会产生循环,公众将政府、组织应对危机的失误等信息公布出来,开始新一轮危机传播与危机应对的活动。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演变也将越来越快,而新的媒体技术在危机传播者中“双刃剑”的属性不会改变,而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克服劣势的影响,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孔燕,李盼.论地震危机中新媒体的即时信息——以四川雅安7.0级地震后国家地震台官方微博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

[2] 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8).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