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传播格局下的新媒体危机传播风险探讨
摘 要:以新近发生的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在危机传播中既扮演了重要的采集终端设备的角色,也同时是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基于这样的多极传播格局,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危机信息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展开,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风险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尝试结合危机传播的过程对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传播秩序变化、信息发布的流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危机传播;社会化媒体;媒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55-02
一、危机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
(一)手机成为重要的新闻采集与发布工具
2017年大年初二下午2点半,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现场,围观网友拿出手机拍摄了事故发生的画面,通过微信微博传播。短短数日,仅新浪微博平台已有1.2亿阅读,雅戈尔动物园、动物园老虎咬死人成为热搜词,#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成为热门话题,参与讨论人数达3.3万,舆论聚焦下,对于旅游管理部门和动物园本身的危机传播能力都是重要考验。正义网、国家林业局、澎湃新闻等微博也迅速介入传播。事件发展脉络梳理、围绕事故的讨论等滚动更新。
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间,专业的媒体记者除非正好在场,并且正好带着摄录设备,否则无法在第一时间采集到现场的新闻信息。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主要是通过采访幸存的当事人和目击者,或者探访件发生后的事故现场来完成。然而手机在老虎咬人案中的表现让人们了解到,这种“突发事件后”才能采集新闻的方式将得到改变。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录音、录像以等功能结合,手机成为了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小型服务器。在媒体记者以及专业设备缺位的突发事件现场,手机已经成为了事件真实情况的记录工具,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
(二)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成为重要发布平台
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闻发布平台是对于普通发布者来说几乎是无需编辑,没有技术、成本的要求,没有固定格式的限制,微博微信在发布内容上也不会受到传统媒体的“先审后播”的限制。为了争取最先报道,各家媒体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在一些突然事件发生的时候,转发网友的微博,采用网民的照片也都成为常态。在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震的巨大威力致使震中一些通信设施遭到破坏,部分地区电话、短信不通,传统媒体无法通过日常的信息流通方式获取震中的情况,于是微博、微信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官方信息的发布平台。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
在危机传播中,媒体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和舆论沟通平台。媒体在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发挥着有效的信息和舆论引导作用,能够帮助政府或者组织化解危机。由于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越来愈多的政府机构在发布灾害预警、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都将微博、微信作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危机信息,提示防范和注意事项。
在危机发生和应对之时,新媒体也担任起了监督者的角色。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监视环境、舆论监督,传统媒体由于硬件、体制的限制,往往在执行监视功能的时候会受到一定限制。新媒体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担当更好的环境监督者的角色,督促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应对危机,对不合法和不合规的行为及时曝光,形成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合法地应对危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