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电影《朗读者》:读解人性的多维命题【3】

平方园
2017年06月05日08:5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朗读与救赎

“朗读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朗读者?为爱朗读的米夏?女孩子的求生朗读?不同的朗读者的朗读动机是截然不同的。影片中,把汉娜设置为一个酷爱聆听朗读的文盲,由此来建构他者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汉娜生活的时代,德国人未受教育的少之又少,以至汉娜为了掩饰自身文盲的身份,活在自我架构的假象之中,并通过他者朗读的渠道来弥补缺陷,捍卫尊严。由此,也就充分暗示汉娜在纳粹集中营工作期间,精心挑选女孩子为此朗读的目的并不属于谋害行为,恰恰是知识的缺乏导致的价值观倾斜,也就是说,汉娜忠诚于纳粹,“忠于职守”的行为。与此同时,朗读除了搭建米夏和汉娜情感的桥梁之外,也在执行其救赎的功能,米夏与汉娜之间爱情影响了米夏的一生,也就决定了米夏在充分调查案件背后的隐情之后,为了保留汉娜的尊严,选择沉默与逃避,其实也是爱的另一形式表现,为米夏为监狱里汉娜的朗读埋下伏笔。一方面,弥补法庭上的隐匿实情的选择,消解对汉娜的自责与愧疚。另一方面,是米夏与汉娜情感的高潮,然而,这种情感更多带有救赎意义的象征,力图通过朗读让汉娜了解自我的罪行,从而获得自救。在汉娜的遗嘱中,力求米夏把自己存在银行里的所有积蓄送给集中营中唯一的幸存者作为补偿。影片的结尾,汉娜踩在书籍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暗喻着汉娜对知识的深深敬畏,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在此意义上,朗读充分具备了救赎的意义。影片中,爱情积极的价值在于少年米夏突破原有思想禁锢,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爱情给米夏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巨大的。可以说,他对汉娜的依恋使其之后再也无法同其他女性建立爱情关系,生活始终笼罩在汉娜的阴影之下,家庭破裂、自我压抑、逃避现实,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然而,通过为汉娜朗读,米夏的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找回迷失的自我,在朗读中也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在米夏与集中营中女幸存者的谈话中,首次坦诚交代与汉娜的关系,也是时隔多年之后,米夏第一次面对自我真实的内心。影片最后,米夏带女儿到汉娜的墓地,真诚向女儿坦白自我心迹,这不仅意味着米夏与女儿关系之间的和解,也是对潜藏多年的情感包袱一次彻底卸载,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五、结 语

电影《朗读者》以多重命题的建构,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刻再现。其中,朗读在影片承担叙事的主要线索,不仅作为架构情感关系的桥梁,也具备着救赎的深层隐喻。影片通过个体之间的爱情与成长,真实与掩饰、角色与身份、朗读与救赎四个维度来解构历史,借助人性的表达来反应历史语境中个体的价值选择,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去透视历史,审视历史,完成了对人性深层次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朗读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及诱因[J].电影文学, 2009(20).

[2] (德)康德.石磊译.康德谈人性与道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 张悦.《朗读者》:爱情寓言与人性审判[J].艺术百家,2009(S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