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传统记者的角色思考【2】

王志爽
2017年06月05日09:1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专业记者角色淡化所产生的二级影响

在这场新媒体革命的冲击下,许多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记者深深感到,在纸媒继续安安分分得当一个只会码字的专业记者,并不能够安全度过新媒体技术冲击波,纷纷选择跳槽,甚至转行。传统专业记者的数量减少、角色的淡化,对于新闻业和传播模式都产生了二级影响。

一方面,专业记者的数量减少,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闻业的衰败。相反,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运营的媒体工作者在这个冲击波中却越来越强,无论是从新闻的时效性、或是资讯的广泛性上,都使新闻业与时代冲击同步——刚刚发生的灾难性报道,纸媒印刷来不及,但新闻客户端的breaking news马上就在手机一振,最新鲜资讯传送到位;网络连接地球村,每一处有信号的地方都能与地球另一端相连与沟通,国际新闻不再局限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往来,各国国民生活特色也成为万千网络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另外,人人皆记者的“人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传播链条中的内容提供者。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网上发布新闻作品易如反掌,这形成非新闻人员参与新闻传播的现象[1]。自媒体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批同时拥有媒介素养与营销思维的自媒体人,他们能够从更多渠道挖掘不同类别的新闻资讯,并且通过与受众互动的方式让其感受到亲近性,这是与传统媒体的权威距离感不同的地方。甚至是作为受众的素人,很多时候也能够成为内容提供者,并且从维权或曝光的角度出发揭发更多社会漏洞。新闻由此渗透到社会更深处,并发挥出更细致的监管作用。

但另一方面,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出发,新闻质量的降低也是专业记者角色的淡化后的结果之一。媒体平台为了追求速度的优势与“10万+”的传播规模,对于深度探访不能顾及,甚至编纂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来获取转载量。信息的纷繁复杂被网络新媒体成倍数放大,假新闻得以滋长,使得新闻的真伪性打上问号。与此同时,每一个自媒体平台始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受众的诱导与煽动力量不容小觑,并且不能免除营销炒作之嫌。广告批着新媒体技术的外衣,升级成隐蔽性极高的原生广告,让人无法辨别究竟是独立的新闻,还是营利的广告。

四、新时期的传播主体应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新旧媒体交替的过渡阶段,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两者划上优劣的符号,两者各有双面性——传统媒体严守新闻专业主义,把关新闻质量,调查性报道深度有力,但时效性与趣味度稍显落后,并且有为当局进行“议程设置”职能与引导舆论作用之嫌,独立性难以完全保证;新媒体广泛、迅速收纳资讯,可视性与趣味性强,给更多自媒体人独立发挥多样性的可能,但鱼龙混杂,难以监控。记者这一职业,正好成为两者碰撞期最直接的出发点,其职能的思考,角色的转变,是媒体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1.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劣势,但传媒行业整体的进步不能单靠某一方的发展,两者在过渡阶段互相融合,才是传媒新闻业随时代发展的综合之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并非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传统媒体在探索发展出路中,逐渐找到了与新媒体合作的方式,其中媒介融合是时下一种比较流行的合作模式[2]。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大趋势,众多老牌纸媒已经在各大社交网站开设官方账号,积极参与网友互动,也开发自己的客户端,培养受众群;新媒体也开设更多深度、连续报道专栏,深度探讨新闻事件。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互相弥补、推进,也是各媒体经营模式上的有机整合,从而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革命的冲击下平稳过渡,进化成更具时代性的品牌媒体;同时新媒体也能够巩固自身内在的基础建设,稳步前进,进入市场。

2.培养全能记者人才

媒介融合的细化层面,便是记者的全方位的培养。传统记者新颖化,给资深记者更多新媒体技术的接触机会和培训,与时俱进;新媒体记者专业化,加强新媒体年轻记者的新闻专业程度,提升媒介素养,规范新媒体运营机制,增强自律和他律意识。

3.推进新闻界专业法制建设

当前整个新闻行业正处于新旧媒介的过渡时期,当我们欣喜地看到极速的发展同时,若没有一套系统的规则进行参考约束,十分容易翻车。2016年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英语词典》列为年度词汇,是否“后真相”时代已经理所应当的到来?新闻的第一要义——真实性是否已经被淡化?尽管新媒介带来许多新鲜与便利,但新闻采编的基础规范不能遗忘。2015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与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达成协议,确定了CNN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的规范与条例,为其他新闻媒体建立一个专业框架,避免了空中管理与新闻报道的矛盾。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新媒体技术在新闻行业进行法规制定的案例,双方互相遵守,新闻行业得以在规范中前行。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但不意味着这是一个只有新媒体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记者,答案是:是,当然需要。我们仍然需要记者,仍然对记者抱有信任和依赖,我们相信真正的记者努力给予我们的是准确的、独立的、客观的信息。我们需要的是更全能的、兼具新闻专业主义与新技术思维的新型记者。以前只整天坐在办公室中埋头码字的记者已经减少,仅是捕捉浅显信息就编辑成新闻的记者也不会长久,只有以AR、VR、传感器(Sensor)、无人机(UAV)等新媒体技术作为武器来进行深度、广泛、准确、中立报道的记者,才会成为新旧媒体过渡时期的强大产物。

参考文献:

[1] 吴晓明.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2] 王震.浅议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角色的转变[J].新闻与版权,2015(12).

[3] (美)梅洛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1.

[4] 吴晓明.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