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传统记者的角色思考

王志爽
2017年06月05日09:1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现如今中国步入web2.0时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资讯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背景支撑,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作为技术手段的一种全新移动终端成为全新的媒介,这种媒介本身便作为一种信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记者这一职业,正好成为新旧媒介碰撞期最直接的出发点,其职能的思考,角色的转变,是媒体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媒介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46-02

现如今中国步入web2.0时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资讯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社会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国家——媒体——个人”已经转变为“所有人——所有人”的新媒体模式。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再次得到印证——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背景支撑,以新媒体技术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移动终端成为另一种有别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全新媒介,这种媒介本身便作为一种信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媒介的接触不需要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只需要拿出手边的智能设备,便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这种影响如同枪支的后座力,看似仅仅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处理习惯,同时也更深层次的引发了整个传媒行业内部的调整与社会的变革。记者,作为传媒领域中固有的一个重要齿轮,其角色也不能幸免于这一场新的媒体科技革命。本文将浅新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对新闻生产模式的改变以及对传统专业记者的角色影响。

一、传统记者角色淡化

“所有职业都是对外行人的阴谋。”这句话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来说需要考虑其适用性。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皆记者”的时代,细细想来发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众多媒体平台开始开设“拍客投稿”的版块,普通市民拿起手机录下的一段视频就能成为珍贵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填补了没有安排驻扎记者的地域空缺和时间差,更大程度承接事件的偶然性;自媒体层出不穷,拥有新闻敏感性和媒介素养的自媒体人,利用与受众的亲近感获得大批订阅者。媒体工作者也许并不需要经过专业严格的记者职业培训,能够获取多种信息,熟知新媒体技术,就可以打开电脑上岗了。

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权知晓自己身处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人们通过获取信息,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安全感,不至于被瞬息变化的外界世界隔绝。现如今大部分的受众接收信息获取新闻的第一途径大多都是手机客户端,越来越少的人依然每天订阅报纸或者观看电视新闻来获取消息。人们的移动终端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获取与外界接触的决定载体,通过客户端得到信息接触。由此,记者已经渐渐被淡化。

二、新媒体技术引发传统专业记者的角色转变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变革的深层原因依旧来自于新媒体技术强大广泛的影响波。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技术接触阶段。并且在经济支撑下,更容易使用新媒体通讯技术。而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中坚人员,正是已经受到过良好教育并且思维敏捷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不仅能够作为技术使用者,也在工作环境甚至家庭中成为技术传播者,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媒体技术。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提到:“新媒介通过影响群体来控制对其后台行为接触的程度,并影响到社会化的过程。”技术,使得社会主体的后台行为被前台化,记者的“阴谋”被表露无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知晓了记者工作的流程。并且,新闻的时效性与可视性都能够借助技术大幅提高——美国广播公司ABC在2015年推出ABC NEWS VR服务;国内《扬眼》《悠哉》等报纸客户端运用增强现实(AR)将新闻实物呈现在手机镜头之后;CNN利用无人机进行更全面直观高清的环境新闻报道。这些案例表明,在采编报道之中,传统新闻稿件的报道形式逐渐正在被新媒介所带来的便利性、可视性、进步性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体验新媒体,自主尝试记者的工作,并且挣脱了许多专业记者在采编方面的行业条规束缚,同时利用与受众的社会角色相似性来获得更多的亲切感与互动,从而比专业记者甚至专业传统媒体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人人皆记者的现状由此产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