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上

新闻人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3】

2017年06月20日14:15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坚守不易

赵海建

我是在去年2月底离开广州一家主流大报的。走的时候,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所在的部门被一种极端悲观的情绪裹挟着,有近一半的人离开了报社。

这几乎已经成了报社甚至广州纸媒的一个缩影。2005年7月初的某天,北大、清华的20多名毕业生怀揣新闻理想一起飞往广州,他们将成为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记者、编辑。但在十多年后,这些人大多离开了这个当初令他们激情澎湃的行业,而我是少数几个至今仍在报业“坚守”的人之一。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纸媒在行业竞争中优势下滑的真实写照。即便怀揣新闻理想,但终究抵不过现实。为了维系相对体面的生活,纸媒从业者的压力越来越大。早在10多年前我入职的时候,广州纸媒记者的月薪就已经超过万元,而在10多年后,记者的月薪仍旧停留在这一水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当你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而其他行业同学的收入已是你的数倍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于是,从业多年的记者纷纷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出路。

不仅薪酬增长停滞,纸媒记者的上升空间也极其有限。很多报社都是事业单位,但记者升职比公务员要难很多。例如,在我入职6年半的时候,报社开展了一次内部竞岗,但只有入职7年以上的记者、编辑才有资格参与。因为距离上次竞岗已有五六年时间,报社积压了数百名具有10年左右工作经历的记者、编辑。入职11年的时候,我终于迎来又一次竞岗机会,最终因为综合分数差0.01分“功败垂成”。

许多记者打拼了10多年还是普通记者,每天仍要和新入职的同事抢版面挣稿费。而在其他行业,10年时间,有的已经可以做到中层了。广州纸媒市场化起步早,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各大名校,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发展。升迁无望,许多人决绝而去,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中层。

过去几年是传统媒体的低谷,除了此起彼伏的唱衰声,还有断崖式的广告收入下滑。与此同时,新媒体却蒸蒸日上,并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尽管传统媒体还有事业编制等诸多优势,不少传统媒体骨干还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新媒体大潮中去了。在大哭一场之后,我的一位前同事最终决定辞职专营公众号。如今,她在业内已颇具名气并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传统媒体辛辛苦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由于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几无优势,结果为他人做了嫁衣。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2月6日的讲话适逢其时。一场媒体人事改革即将开启,改革直指传统媒体发展中的编制和薪酬问题,“一些人流汗又流泪的窘境或将被打破”。媒体人有望重拾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新闻也将回归其最初的角色定位——公共事业。

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竞争;另一方面,新闻行业恰恰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是二三十年的长期发展,以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职业标准、一个可持续的专业水准。而传统媒体也并非全无发展的空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去年的经营业绩就全线飘红。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竞争的关键永远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永远是人才优势。而要成为真正的媒体人才,仅仅具备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远远不够,还必须足够专业。

同样遭遇新媒体挑战,专业性稍强的财经类媒体境况就好很多。就我个人而言,在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以后,为提升自己在经济报道方面的专业素养,就曾主动争取机会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脱产学习了3个月。21世纪经济报道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采编人员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正因为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仅出品具有专业水准的报道,也向阿里巴巴、腾讯等输送了一大批高管。

与前几年相比,如今对传统媒体的唱衰声变弱了,这部分得益于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广东省委宣传部去年推动成立的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为例,就是以“媒体+金融”“媒体+技术”思路破解媒体发展难题的有力探索。要成为真正的媒体人才,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奋力拥抱新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坚守”者来说,除依靠制度保障重拾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外,还须勇于自我更新,这个过程注定不是坦途。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