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5期

微信传播中文字语言应用的“破碎”和“缝合”【4】

刘敏
2017年07月11日13:34 |
小字号

4.关系准则

顾名思义,“关系准则”是指会话时前后要有关联,并且和上文所述的“井井有条”含义略同。即使私人对话中微信文字比口语更加口语化,但为了保证解码不易失真,微信传播中文字的使用双方要在共有的文化背景中,这就是微信文字语言应用上的关系准则有别于传统现实生活对话。比如,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流行语,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最常用的莫过于“我也是醉了”源于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令狐冲曾讽刺他人的谄媚:“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儿,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被游戏玩家改造成一种对无奈、郁闷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无力吐槽”换用,相当于早些年流行以省略号“……”来简练地表示“无语”含义。又如“城会玩”“然并卵”“不明觉厉”等是一句话的“缩写”,这些用词用语,有的是现实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产物,有些本身就是源自网络,深刻影响着“网生代”的日常交往用词。微信的高用户量,更加速了这些特有文字的使用和传播,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对话习惯。当然,前提在于主体必须是“网生代”,在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关系准则才能在微信传播中产生文字语言之妙,“破碎”才得以“缝合”。

三、符号消费中的“公私”合流

从理论上,微信传播中文字语言应用的“破碎”和“缝合”分为公共平台和私人语境两块社会交往空间来讨论,实际上在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中渗透着人际传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呈交织式的碰撞,私人语境下的合作原则也未免不能在公共平台上找到蛛丝马迹,而公共平台上的对话机制也同样影响着私人语境下的互动方式。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是“消费社会理论”的代表,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对于后现代社会打了这么一个比方,认为“这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它不是通过自己的能指实现所指,通过符号反映真相,而是自身进行循环,成为一种互相指涉的能指”。[10]“能指”和“所指”已在上文中阐述,但鲍德里亚的符号学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符号学大师索绪尔。鲍德里亚生活的时代正是大众媒介兴起的时代,大众传媒以技术优势对人们进行系统的符号驯化。以往符号学以“能指”为中心,符号被看作是“能指”与“所指”的连接,而在鲍德里亚眼中的符号,是以“所指”为中心,大众媒介使“能指”通过传媒进行编码,通过形象化的传播美化了符号社会中商品内容。微信传播中的文字语言犹如符号社会中的拟像,既是一种日常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字的狂欢,符号消费中的满足程度成为文字语言的衡量标准。无论是文字异化的“破碎”,抑或是审美风尚下新规则的“缝合”,都将人们带入一个符号王国。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2]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9.

[3]丹尼尔·达扬.古典电影引导符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尹鸿.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D].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

[6]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1.

[7]格莱斯.逻辑与对话[D].1975.

[8]张美静.人际传播的符号回归——网络表情符号emoji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因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5(12).

[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1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作者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