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日报》创刊65周年:从红砖楼到智能化采编中心【2】

2017年10月10日07:2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在车流滚滚的东长安街边,新闻大厦成为本市新闻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2002年7月26日,新闻大厦成功封顶。

夜幕降临,在灯火通明的新闻大厦,夜班编辑正在认真研讨版面。

新闻大厦矗立长安街边

为落实1991年6月1日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日报办公楼建设分两步走的决定,1994年10月初,报社编委会决定,加强对报社门前新闻大厦建设的领导工作,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为:满运来、刘虎山、刘广和,报社基建处作为职能部门参与具体工作。

有关新闻大厦的建设情况,据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安伟回忆:“上世纪90年代,新闻大厦列入北京市首次赴香港招商项目,以组建中外合资公司方式运作。从日后补交政府土地出让金、通过股权转让融资等程序来看,它的运作是报社第一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商业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成功开发房地产的范例。”

2000年10月10日,报社召开搬迁动员大会,要求有关部门从报社建设、发展大局出发,克服困难,做好搬迁工作。为建设新闻大厦,报社拆除西楼、东楼及地下车库,17个部门300多职工需分别搬到报社印务中心、和平里北京经济报大楼、大方家胡同及东方广场等地办公。

在设计方案审批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听取汇报。贾庆林说,北京的建筑应该博采众长,可以吸收一些欧式建筑风格;城市空间也是资源,有的建筑太矮了不好,高些更挺拔。同去的时任市规划委主任单霁翔、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朱小地认真落实指示,从而确定了如今新闻大厦的高度和外立面风格。

2001年4月7日,新闻大厦举行奠基仪式,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宣传部长蒋效愚,副市长汪光焘和北京日报社社长满运来、总编辑刘宗明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一起挥锹奠基。

新闻大厦建设用地9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了时代特色,与周边建筑相协调,设计方案遵循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后,可以集办公、新闻发布、会议、住宿、展览、餐饮等于一体,将为首都新闻界、文化界、驻京中外新闻机构等提供一个现代化场所。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并亲自审定设计方案,要求一定要优质、高效地把新闻大厦建成长安街上的精品工程,建成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建筑。

2002年7月26日,新闻大厦结构封顶仪式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仪式由时任京报集团党组书记、社长朱述新同志主持。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同志出席了仪式。蔡赴朝充分肯定了北京日报社新、老领导班子的各项工作,强调新闻大厦的建成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北京日报广大同志的不懈努力。新闻大厦地理位置显要,大厦的建成为报社和北京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报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希望大厦建成后,报社各项事业不断展现给世人新的面貌、新的风采。

2004年5月28日,本市新闻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新闻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编辑部进驻了五星级的新闻大厦,占据了22层新闻大厦其中的6层,首次全部实现了大平台的办公方式。

《北京日报》又经过2005年、2006年的几次改版调整,版面的改革和重新定位,直接推动了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内容分类日趋合理,突出了主流新闻,拓宽了报道领域,党报特色和导向功能不断强化,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2011年1月1日,《北京日报》再次改版,工作日扩到20至24版。7月1日,《北京日报》历史上第一个“版面规范”问世。《北京日报版面规范》将《北京日报》版面划分为普通新闻版、专题新闻版、专副周刊和特刊四大类,分别制定标准规则,使得报纸的版式体现出庄重大气、简约精致、严谨规范、易读悦读的整体品位,彰显了主流大报的形象气质。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