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华中2017

我国媒体的沉浸式新闻探索——以2016年全国两会VR新闻报道为例【2】

吴雨青
2018年01月19日16:39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三)类目设计

针对2016年全国两会VR作品的研究,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类目展开内容分析。

1. 呈现形式:分为图片、视频和游戏三类。

不同的媒体单位在形式上有不同的侧重,而三家媒体在总体上也会有集体的偏向。通过对VR作品形式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新闻媒体在VR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应用上处什么样的阶段,是否带来较好的用户体验和媒介创新效果。

2. 新闻内容:分为场景呈现、过程记录、采访报道、用户互动和其他。

通过观看所有VR新闻作品,我将其内容按照理解归纳分成了四类:“场景呈现”指新闻内容主要呈现场所或者所拍摄场景情况,主要目的是让用户得以了解事件发生场地及周围情况,在此次研究中,所有的图片作品均被归为场景呈现类;“过程记录”指新闻内容主要为某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例如委员入场过程、某个会议现场的讲话、某个记者会的问答过程等;“采访报道”指记者现场对委员、群众等进行的采访报道;“用户互动”指该VR作品不以报道新闻内容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与用户形成互动而诞生,给予用户以较强的参与感,在本次研究中,只有游戏被归为此类;“其他”指除了以上4个类别以外的其他作品,包括与两会相关的报道,如关于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两会热点的新闻专题,还有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呈现,以及渝中半岛的VR高空全景体验,甚至是一名人大代表基层履职记录等等。

3. 报道形式:分为直接、描述、综合和无

“直接”指的是报道以直接呈现现场情况和同期声为主,受众可直接由此获取新闻信息,没有或者较少有播音描述解释;“描述”指的是报道以播报员的播音报道为主,多为转述和概括,画面与播音内容不同步或者用户无法直接从画面获知具体新闻信息;“综合”指的是前二者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来说应该属于具有更好的观看性和品质的形式;“无”指的是没有具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图片全部归纳为该类,此外还有一些偏重场景呈现和用户互动性的作品也被归为此类。

(四)数据分析

1. 呈现形式

根据统计,如图4.1,三家媒体网站均有较多的VR新闻作品,但在形式上各有偏重。从总量上来说,新华网、光明网和中新网分别有24、36和14个VR全景作品,其中,大部分为VR全景视频,可由用户通过鼠标拖动或者触屏滑动调整视频角度,看到360度各个方位的场景。此外,VR全景图片为光明网所青睐,作品量较多。而新华网则别出心裁,推出了一个名为“你能当两会记者吗”的VR全景游戏,用户可在游戏中通过寻找接头人、入场安检、获取采访设备、拍摄照片等小任务来了解记者在两会中的工作内容,以及两会中委员代表、保安等其他角色的工作,并了解两会各个场馆的环境和参会流程,通过任务完成得分情况,游戏最终测评出用户是否能当两会记者,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

2. 新闻内容

由图4.2可知,此次两会VR全景作品内容以场景呈现和过程记录为主,占比达到近80%。在我看来,这样的内容分布主要还是由两会新闻的性质所决定的。新闻媒体即使借助了新技术VR,但其本质还是要为受众呈现两会的相关新闻信息,因此,记录并报道两会中的会议内容、领导讲话纲要等当然是重点;不过,由于有了这种可以360度无死角观看拍摄地的各个方位情况的新技术,充分利用VR技术为用户带来富有新鲜感的沉浸式场景体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景作品的另一主要内容,因此“场景呈现”类也占比较大。此外,诸如制作两会相关专题新闻、全景看升旗、高空以及人大代表履职记录等其他类内容也占到了15%,这亦是充分利用了新技术的优势和新鲜感,而由本人亲身体验和网上的传播效果来看,这一类全景作品恰恰以其新颖度和互动性拥有最佳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

结合全景作品的呈现形式来看,图片类VR全景作品只能通过图片上简要的文字或标题来传递具体的事件信息和所处位置,而一些没有展现在画面中的信息,例如,会议具体内容等则不可得,因此被全部被归为“场景呈现类”。从图4.3来看,光明网在三家媒体中较多采用全景图片的形式,不过,光明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VR全景图片的这个弊端:光明网“全景看两会”专栏在其发布的VR全景图片中增加了超链接,用户只需要点击图中闪烁的热点区域,就可以跳转到和该图片相关的更为详尽的图文报道页面,了解更多的信息,而且部分照片还加入了“小明”的卡通形象,令全景图片的观感和互动体验更好。

相较而言,新华网比另外两家媒体更加重视作品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并且表现也更好。由图4.3可以看出,新华网的VR全景作品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场景呈现和过程记录,同时还有2个人物采访和9个其他类型的作品,以及1个全景互动游戏。作品内容更加丰富,且报道形式也更加新颖,在下一小节中将具体描述。而中新网则较为逊色,其VR视频均需使用指定的最新版本浏览器才能进行角度转换的互动,而本次研究过程中,或许是由于版本原因,中新网的所有视频都是所有角度的画面集中在同一屏中,且不能切换角度,无法互动,这使得用户体验变得极差,视频画面美感尽失。

3. 报道形式

在报道形式方面,如图4.4,在总量上这四种报道形式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全景图片被归为“无”中。

从图4.5可以看出,在报道形式上三家媒体也有不同的偏重。光明网除了大量图片外,由播音员进行转述的报道居多,直接展现现场的作品也有不少,而这些直接类的大多是单纯地呈现委员代表入场、开会或者发布会等景况,视频间内容同质性很高,单个视频内的每一帧也几乎都是一样的,且大多只有配乐而无同期声,因此无法获知更多的新闻信息,所以光明网的这类全景视频作品,除了用户操纵鼠标环绕一周看看四周景象外,就再无别的观看性可言;中新网则以直接呈现会议、发布会、发言等现场为主要形式,播音解释和概括较少,同期声也很嘈杂,因此实际新闻表现效果较差;而新华网则十分注重综合报道的形式:新华网“VR视角”专栏将VR技术和传统电视新闻相结合,拓宽了VR全景视频的发展途径。该媒体将VR技术拍摄的全景画面配上传统的电视新闻解说、采访等声音,用户在听新闻的同时还能转动手机或鼠标,自主选择观看画面;新华网还针对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车和高铁这三个两会热点策划报道了相关的新闻专题,以及人大代表到基层履职的新闻纪录片等;《去天安门,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升旗》这个作品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拍摄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景,人们不需要起大早排长队便能欣赏到升旗的整个过程。这个作品3月3日一经推出就刷爆朋友圈,拉开了两会期间各路媒体VR大战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华网的全景视频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模式和视频质量,并且可以从正常视角、鱼眼视角、圆桶视角和小行星视角4个视角进行观看。利用VR技术别出心裁的报道角度和良好的用户互动体验可谓是新华网在此次两会VR新闻报道中别具一格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一)内容话题较为单一,VR技术应用笨拙

就以往两会新闻报道可关注的内容话题而言,通常可分为报告解读、发言梳理、环境展示、工作总结、热点分析5个方面展开。而通过对国内这三家媒体的VR新闻作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新华网所涉及的主题更加丰富多样,但总体上来说,他们的作品主题主要集中在发言梳理和环境展示这两个方面。依托时下大热的VR技术,展示会场现场环境的全景作品在今年大幅度增长,如新华网《探访金色大厅:总理记者会前一天》等,这些产品有助于未到现场的用户直观地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但以中新网和光明网为典型,环境展示的方式(即类目中的“场景呈现类”)总体上还是显得笨拙单一:长达2分多钟的视频几乎一直处于同一画面,没有画面描述和解释,只有嘈杂的同期声或者背景配乐,新闻价值其实很小,用户对于这样的作品也并不会有多少兴趣和耐心看完。而发言梳理较环境展示的内容话题稍好一些,一般会有播音内容和画面转换,尤其新华网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综合呈现,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另外两家媒体则多使用直接呈现或者单纯描述,使得VR全景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并未有太多的实质作用。

(二)形式大于内容

尽管今年两会期间,VR全景作品以其新鲜的技术形式、极具冲击力的呈现方式,吸引了广大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主动参与和分享转发;VR设备在两会新闻中占尽了风头,不少媒体人士更是将其作为国内媒体融合转型的希望曙光。但是从最终的报道效果来看,这次两会VR技术的运用还是更多地被人们认为沦为了“噱头”。VR技术在今年两会中带给用户的只是类似沉浸式、贴近式的体验,用户在全景作品中更像是一个隐形的旁观者,能做的仅仅是转来转去地四处观望,虽“身”处其中,但对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参与感和互动感并没有体现出来。或许佩戴上VR头盔等配套设备会有更强的身临其境感,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真正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新闻作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新闻”。和去年两会期间的“小鲜肉”H5技术对照,今年的VR和去年的H5走的其实是同一种路:炫特技、抓周边、秀花边。H5技术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发展,开拓了社交形态的新形式,更加重视深度内容、热点内容的传播,注重互动性和受众的参与感,即使在虚拟现实这个新技术的冲击下,也依然在今年两会期间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VR技术能否像H5技术一样,让用户在沉浸式体验中拥有更中心化、个性化的参与,从而使VR技术和沉浸式新闻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国内新闻媒体的观念转变、在媒介融合转型这条路上的努力探索,以及时间的验证。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