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体的沉浸式新闻探索——以2016年全国两会VR新闻报道为例
【摘要】论文探究我国媒体在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新闻为代表的沉浸式新闻探索。以2016年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VR新闻报道为研究议题,以新华网、光明网和中新网三家传统媒体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三家媒体网站在呈现形式、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等3个类目的特点和区别,发现我国媒体目前在VR新闻报道探索实践较为生疏浅显,总结出内容话题较为单一、VR技术应用笨拙等问题。
【关键词】沉浸式新闻;VR新闻;媒体;两会
一、理论支撑——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954年,麦克卢汉曾与同事们做过一个实验,组织100多名学生分成四组,用同样的讲稿通过讲授、文字稿、电视、广播形式进行传播,对理解记忆情况分析后得出排名,依次为电视、广播、讲授和文字稿。这个实验表明,不同的传播媒介,会不同程度地调动感知感受,会影响到受众的感知效果。
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介,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感知体验,麦克卢汉根据受众感知标准,来解释口头、文字和电子媒介的不同之处。强调受众感知,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特点。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还研究媒介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的感知习惯,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这种对感知的考察,不仅仅是针对个人的、个体的,而且体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在《谷登堡星汉》中,麦克卢汉关注了拼音文字和印刷品带来的个体感知,以及对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是人的身体的延伸,都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所以都会给受众的感知感觉带来新的体验。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媒介在延伸人的感官上的变化。
口头文化阶段,以声音为载体,以听觉为感知中心,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实时传播、即时反映的。口语媒介时代,人类的关系是平等的面对面的,接受的感知刺激是全面的,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整体而多元的。“这是一个具有部落深度和共鸣的封闭社会。这是一个受听觉生活支配、由听觉生活决定结构的口头文化的社会。”人类依靠着嘴巴和耳朵,以嘴巴发出信息,以耳朵接收信息,以听觉为获取信息的直接手段,并要做出即时反映。由于信息等量,所以人与人是相对平等的,人的情感多是集体化的情感。
文字的出现,使得受众的感知模式走向视觉。文字是可以延时的,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可以赋予它丰富的情感和无尚的权力。尤其是手抄书稿,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钦诏”,体现着等级社会的森严秩序。文字,实现了媒介第一次独立存在,也实现了即时交流向延时交流的转变。
印刷术,促进了文字的批量印刷,是文字的延伸、视觉的延伸。批量复制的文字印刷品,取代了口语和手抄,成为了新的传播媒介。印刷品时代,受众通过视觉进行阅读,使得视觉传播得到延伸。“线性的、一致的、可重复的铅字这种新媒介,以无穷的数量和以前不可能的速度复制信息,使眼睛在人的感官系统中稳获霸主地位。”这使得视觉成为最主要的受众感知模式,也使得人类形成了线性思维的模式。最为重要的是,印刷实现了文字脱离作者,即大规模的媒介的独立,这是“一对一”向“一对多”的转变,是直接交流向间接交流的大规模转变。尤其是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第一种形态,加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及深度,也成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电子媒介,更是受众的乐土和福音。麦克卢汉将电子媒介,包括电影、电视、电话、电报等,看作是印刷术之后传播领域第二次技术革命。在麦克卢汉看来,电子媒介的存在,使得文字造就的视觉空间被消解,使得人的神经系统得到延伸。电子媒介需要的不只是视觉、听觉,突破了原来的单一感官,是所有感官的综合感知,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进入如今的数字网络时代,媒介可以说成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数字网络媒介,正在改变新一代的感知和思维。网络是我们外化的神经系统,像大脑一样发达。所以,面对数字媒介,新时代的人的感受和思维将会是全新的、立体的、整体的,是非连续的、非线性的、非重复的。而这似乎像是回到了部落文化时期,类似于原始传播的模式,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亲密接触,个体感官的整体性得到了重新发挥。
当下十分火热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计算机和一些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来营造一个“看起来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摸起来像真的、嗅起来像真的、尝起来像真的多感官三维虚幻世界”。显然,VR技术以其“沉浸、交互、想象”等核心特征,以全媒体的形式为用户高度还原出一个原始传播的虚拟环境,充分延伸了用户的整体感官,进一步补充了现有媒介技术对部分感官延伸的缺失。从传播理论上看,VR技术拓展了受众在现实世界中的“感知阈”,它的兴起和应用正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经典论断:“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觉能力的扩展或延伸。”而这也是VR技术得以具备促进媒介融合转型、推动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沉浸式新闻——VR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技术变革对传统新闻的理念范式和传媒业的运营模式都构成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但辩证地看,这也是传统媒体运用“互联网+”模式实现跨越式融合发展的难得机遇。其中,VR虚拟现实这项全新的技术因其强大的复现功能、新颖的操作方式、独特的传播体验被国内外传媒机构竞相采用:PBS使用VR技术将观众直接带到了埃博拉病毒肆虐的中心;CNN则让用户亲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现场;《纽约时报》推出虚拟现实报道应用NYTVR等等。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用户可借助VR技术瞬间“抵达”新闻现场,并进行360度全景审视,减少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衰减”。
诚然,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给受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但如今的数字网络媒介相较于传统的媒介而言,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感官体验和传播参与度,这绝对是令受众欣喜的。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一套线性且较为固化的传播形式,受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或观看的位置,无法被调动更多的感知并主动参与其中。这种传播形式体现的依然是强调“传者中心”的新闻生产和资讯、数据、图像的单向灌输,受众被“外化”于传播过程之外,只能被动接受传者所阐释的意义。而VR显著改变了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固有模式,提供了受众积极主动参与传播的渠道,而不再只是传播过程中单纯的“旁观者”。
在国外,《纽约时报》可谓典型的实例。作为美国传统的严肃大报,《纽约时报》同样也受到了新媒体浪潮的巨大冲击。然而,它并未故步自封,在媒体创新方面走在行业前列,甚至远远超越了风头正劲的新闻聚合博客“Huffington Post”、社交新闻网站Buzzfeed等新媒体竞争对手。在它的媒介融合转型和新技术尝试中,2015年11月推出的VR纪录片“流离失所”则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部纪录片以叙利亚、乌克兰东部、南苏丹的三位流浪儿童的第一视角出发,全面而深入地“复现”了战乱的残酷。打开视频,用户便可看到一间因战火而被破坏的教室。人们不仅可以滑动手机屏幕,或借助于谷歌开发的硬纸眼镜观看全景,还可以点击特定位置放大,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地毯式搜索”。用户带上头盔式设备便可与片中的叙利亚难民居于同一时空内,其中尤以观看“空投食品”全景画面的感受最为震撼:飞机从头上呼啸掠过,用户与片中的难民们一起循声仰望,看到数十个编织袋从天而降,用户不自觉地跟着周围的人群一拥而上,争抢食物和药品。这部VR纪录片所囊括的触目惊心的细节以及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是传统媒介和报道模式所难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VR新闻的叙事逻辑是从受众的视角出发,他们不仅不再是“局外人”,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中心”,其叙事手法也不再局限于传者对世界的客观摹写,而是融合了受者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这种崭新的报道样式跨越了时空边界,受众被VR代入到了万里之外的新闻现场,并通过虚拟手段沉浸于其中,与记者、编辑“共享”目标场域的“虚拟化体验”。这是明显的由新闻事件中心到受众感知体验和关注为核心的转变。
以VR 为首的新技术将把媒介技术带入一个全新的拟态环境下发展,其本质是传播理念的转化,即由原来的以新闻事件为中心到现在的以用户体验与关注为核心。VR技术与新闻的联姻打造了“沉浸式新闻”,被视为媒介融合新形式和媒体转型新方向,也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当作“救命稻草”般开始尝试运用和发展。
三、我国媒体的沉浸式新闻探索——2016年全国两会VR新闻报道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意义
在媒体融合的变革转型期,当前国内许多媒体已经在生产机制、组织、渠道、产品、用户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尤其是在生产机制和产品形态上不断创新,重新探索与用户连接的关系。在曾祥敏和董小染的《2016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一文中,两位学者选取了2016年3月2日至16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4家中央级媒体及腾讯、网易2家商业媒体,分析其网站、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号“两会”专题的可视化产品,以期窥探媒体变革创新中的具体操作路径。如图3.3所示。
由这份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VR全景作品在这次两会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之大。确实,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家媒体都纷纷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寻求新闻报道的突破,以推动媒介融合和媒介技术变革。其中,VR设备及其带来的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形式就成为两会中十分抢眼的变化,这被视为国内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首次大规模地使用全媒体新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在我国新闻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创新探索之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那么,我国新闻媒体在VR技术的应用和沉浸式新闻的探索上,究竟成果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国内新闻媒体的VR新闻作品并不多,而大多集中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新华网、光明网和中新网三个传统媒体网站上的两会VR作品为研究对象(如图3.2和3.3所示,这三家媒体网站在今年两会专题中专门设置了VR全景专栏,十分重视沉浸式新闻报道和用户体验,作品较为集中丰富,且在媒体转型之路上态度积极),以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分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