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12期

论政务微博的议题建构特征与话语表达方式【2】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你好,明天”栏目(2012-2016)为例

杨  丽,沈嘉达,黄  琪
2018年01月19日10:0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研究的结论

(一)议题建构特征

1.关注民生百态,记录社会历史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贫富差距明显、恶性事件频发、群体分化严重、信任危机扩大、贪污腐败横行等。这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也是真实的中国社会。在时代发展的“转型期阵痛期”,中国在深化改革,社会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包容、信任、理解。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的议题分布的第一大部分就是“社会民生”,占到了整体的26.81%,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基本集中在以下类型:衣食住行安全、收入、房价、教育、医保、留守儿童、扶人纠纷、养老等。

此外,从关涉的人物类型来看,“@你好,明天”更多地表达了大多数的“沉默”的普通人的诉求。不仅有曼德拉、邓小平、孔子、杨绛等名人领袖,更有呼格、黄洋、人大保安硕士、爱读书的拾荒老人、天使女孩、宁波中学生等普通公民。

2.传达中央政令,担任媒体领袖

“@你好,明天”的第二大议题就是“时政军事”,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日报》的“党委机关报”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虽然是评论类栏目,但也全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到微博和网络社区中,尤其是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令。作为普通公民,很多时候对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了解地并不清楚,很容易被误导,成为“网络暴民”。特别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深化改革,很多新政新措,需要扩散到普通民众当中。这个时候,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自然不会放弃先天的优势,在网络平台上不遗余力地传达,主动地引导普通民众关注国家大事、时政动态,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作为,有意识地担任“媒体领袖”的角色。

在“时政军事”的议题分布上,值得一提的是“反腐”和“党风政风建设”是两大重点领域,与当下的时政热点和民心关注相契合。

3.发声转型中国,直面敏感批评

在微博这个公开的意见表达平台上,“@你好,明天”敢于发声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直面各种社会敏感问题,批评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释放社会压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你好,明天”不仅没有回避各种社会敏感性的问题,相反直击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尤其是有争议的话题,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语境与主题,诸如社会冲突、法治公平、利益协商、价值认同、道德信仰重构等重大问题,并提出必要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体现了构建公众的“下位”话语特征。

在“@你好,明天”中,对出租车改革、医患关系、GDP与环境保护等敏感问题不吝发言,对反腐、教育公平、校园暴力等公共议题勇于指责,对粗暴执法、呼格案、聂树斌案等法治公平话题热心关注。

4.引导公民思考,传递积极正能量

“自媒体”时代,理论上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然而,参与话语的民众,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礼,且使发言充满理性之光。有学者认为,“人人都在微博吐槽,不辨是非,只追求狂欢与快感体验,让微博舆论空间没有形成理性的公共领域,反倒成了公众的痰盂场。[5]”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社会转型期,各种协调利益、缓冲矛盾、异中求同、凝聚共识,都离不开有“公共精神”的理性公民。“@你好,明天”作为“@人民日报”的明星评论栏目,并非是“一言堂”“一边倒”,更不是“打压堵”,而是用理性的观点和抒情的口吻引导公民思考,让答案在“意见的公开市场”和“观点的自我修正”中脱颖而出,成就理性公民,而非“网络暴民”。在“@你好,明天”的1455篇微博中,有70%的内容是从正面积极肯定或提出有见解的科学的观点。

(二)话语表达方式

1.坚持权威的“官方舆论”立场

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沿袭了《人民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官方舆论场”的中心立场,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作用,传达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政策主张,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其“上位”话语。

“@你好,明天”是“@人民日报”的一个子栏目,“坚持体制内立场,在体制内解读民意,代体制立言”,一方面,坚持权威的“官方舆论”立场,力争扩大和增强母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微博的互动性、社交化优势,拓展官方话语权,建立正面的舆论机制。

2.开放沟通、对话协商的思维方式

微博作为公共平台,与“两微一端”中的“微信”和“客户端”一对一服务能力强的特点不同,它有极强的公开互动性,能够形成意见对冲机制和信息自我净化机制。并且,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恶性冲突事件多发易发,微博还可以充当“排气孔”角色,让人们及时、适当地把情绪、意见、压力等宣泄,从而减轻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因此,尽管“@人民日报”是中央级报纸的“龙头老大”,但并没有使用具有明显“官本位”特色的封闭式、自上而下式的行政命令式口吻,更多地使用了“我/我们”的第一人称、“你/你们”的第二人称和“你我”的合称,以此与普通公民直接对话而非对抗,实现平等交流。另外,还通过评论、微话题、私信、转发等各种方式,积极与网友互动,满足受众需求,增加粉丝黏性。

3.观点鲜明,敢于追问、质疑

观点鲜明、见解独特,是评论类节目的生命。通过四年来“@你好,明天”的内容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暴恐袭击、粗暴执法、国家主权、法治公平、雾霾PX、留守儿童、房叔房姐、贪污腐败等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突发、敏感问题,“@你好,明天”从来都是及时评述、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而不失柔韧,引导社会舆论。在前文的数据分析中,“@你好,明天”经常从反面/否定/消极的角度,直击社会真相,一针见血、针砭时弊,并且多次使用反问句、疑问句和“真相”(85次)、“反思”(78次)警+醒(199次)等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来阐述立场,敢于追问、质疑、批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言论。

如2013年7月13日的“@你好,明天”,以“湖南一名死刑犯”的遭遇,质疑司法机关,“如此行刑是否有违法理人道?”并呼吁,“请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像这样敢于触摸敏感、热点问题,发出冷静理性的反思之声比比皆是,令人读之精神振作。

4.情理交融,较为生动活泼

微博的不超过140个字符是区别于传统博客的明显特征,同时这种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深度表达的空间。如何在有限的140个字符里,进行不失深度的短评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另外,不是说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子栏目,“@你好,明天”就必须高高在上板起面孔来严肃说话,而且网络和报纸不同,人格化的交往特征比较明显,有很好的亲和力,能够有效拉近心理上和认知上的距离。

梅里亚姆在《政治权力》中将“政治”分为了“感性政治”和“理性政治”这两种类型[6]。“@你好,明天”在评述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既讲清道理又不让人反感的评述口吻,使用“感性”和“理性”交融,书面语和口语交织的方式,较为生动活泼。并且,40.62%的微博(591篇)以“安”或“晚安”结束,98.8%的微博(1437篇)使用风景静物图片,体现了其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林晖.重构解读框架:网络时代的主流媒体与中国社会共识[J].现代传播,2013(2):39-44.

[2] 郑雯,黄荣贵.微博异质性空间与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群体的潜类分析[J].新闻大学,2015(3):101-108.

[3] 高长力,胡智锋.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现代传播,2014(1).

[4] 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 余秀才,朱梦琪.微博、公共领域与后现代文化[J].现代传播,2015(2):135-138.

[6] 卢新宁,陆春玲.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任仲平”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解析[J].新闻战线,2011(2):28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