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8年·第1期

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2】

2018年01月21日07:43 | 来源:● 李明德 刘婵君 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用户:从年轻化到全年龄段,老年用户需求应受到更多关注

  伴随移动设备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中老年人口也开始加入到这股新的媒体使用浪潮之中。过往数据都在反复证明年轻群体在新兴媒体普及过程中的主力作用,近来的数据却向我们揭示出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强烈意愿与行为。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有67%的美国老年人(65岁及以上)已经开始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相较于4年前,更是实现了三倍的增长(2013年的统计数据只有22%)。在50~64岁的年龄段中,使用移动设备获取新闻的人口比例更是高达79%,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⑧这些数据表明,相较于年轻群体,新媒体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2017年,中科院与腾讯网共同发布的《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赋能研究报告》,也详细分析了老年群体使用手机与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高达98.5%的老年人认为,使用互联网能够帮助其学习知识,80%的老年人认为互联网拓宽了其获取信息的渠道;72.8%的老年人表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能够方便其轻松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群体归属感;59%的老年人认为,手机和社交网络的使用,增加了他们与子女联络的频率⑨。也就是说,新媒体在工具性、社会参与性以及情感性等多个方面,赋予了中老年人重构自身生活的机会。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新媒体老年用户数量的提升而盲目乐观,这背后存在的诸多隐患尚需要政府和社会持续关注共同应对。首先,文化程度、经济条件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决定了中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机会与能力的不平等,因此,许多中老年人对于自己驾驭这些新兴媒体的能力缺乏信心,并不想冒险进入到这个面积过于广袤的虚拟世界之中。鉴于此,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克服心理恐惧、正确看待互联网,手把手教授其正确使用各类智能设备,缩短代际间的数字鸿沟,都是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障碍。其次,与青年一代的遭遇相类似,网络成瘾现象也在这个群体中悄然蔓延。子女、朋友应合理引导和规划其上网行为,切勿让这个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新途径演变为扼杀其身心健康的新杀手。另外,开发契合老年人需求的新媒体应用与服务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电子医疗与互联网养老等互联网健康服务正逐渐兴起,虽然许多人都表现出对这种新式健康服务的较高期待,但是,服务流程不完善、服务方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健全、使用人数偏低、畏惧与矛盾心理等都是现实存在的桎梏。未来,这些针对老年人的新型电子服务模式的开发与完善,仍然大有可为。

  技术:从智能化到反思智能化,对“智媒时代”应保持理性期待

  当人工智能、VR/AR、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与媒体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相结合,“智媒”应运而生,机器写作、个性化推送、传感器新闻等都成为“智媒时代”的重要产物。尤其是人工智能,它的诞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神奇、最伟大、最有发展前途,却又最难准确预料后果的颠覆性技术⑩。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在传媒业,更在全社会成为热议焦点。

  然而,历来对一种新技术的讨论,都必然伴随着正负立场的交锋与辩论,人工智能也不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关于人类是否会被机器人替代而失业、甚至被机器掌控而沦为奴隶的争论。我们经历了初始期对人工智能的疯狂崇拜,进入了对被机器统治的深层恐惧。BBC分析了365种职业被机器取代的概率后指出,符合“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问天下事”这三点特征的工作,最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因此,当第一篇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许多新闻从业者的焦虑也随之产生。BBC分析认为,目前记者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只有8.4%;诸如前沿关键技术、科学与艺术创新、涉及情感关怀类的工作,目前来看也很难被取代,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社交能力和协商能力强,具备人情练达的艺术;具有同情心,充满创意和审美”?。对于人类究竟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短期内似乎也很难得出明确结论,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价值,回归到对人的关注,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冷静、理性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边界。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另一个担忧,来自于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任何一种新技术诞生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民普及。受地区、地位、能力、素质等的限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接触范围与掌握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会造成甚至已经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和机会不均,导致更大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部分社会群体更加边缘化。从这个层面而言,政府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协同作战,以实现社会平等为重要目标兴利除弊,提升对智能化风险的预防与把控能力,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于智能技术,还存在一个隐私权问题。智能技术将整个社会带入到数据化、关联性、可跟踪的生活氛围之中,个人隐私被侵犯和泄露就变得更加容易,如何在智能化服务与隐私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与界限,这不仅仅是开发者需要守住的底线,更是社会治理者必须强化的法律边界。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