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回应与收编: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对雷锋叙事的再建构
摘要:《人民日报》等党报一直是雷锋形象塑造的主力军。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亚文化对传统主流文化中的雷锋形象进行解构。从2005年到2011年,《人民日报》对网络话语置之不理,消极回应。2012年开始,采取了正面抵抗、侧面迂回、收编网络话语等策略,积极回应。运用最多的是迂回策略,另起炉灶代替原来被质疑、解构的雷锋形象,强调“根据史料”、“实地考察”。少量收编网络话语,承认“非主流”雷锋形象,并进行合法性解释。最后达到“还原一个真实的雷锋”、续写雷锋叙事的目的。
关键词:雷锋;新媒体;回应与收编;人民日报
一、引言
从1962年到2017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50年有余,但是我们依然能在收银台前、售票口、宣传栏上等地方看到雷锋的形象。不仅如此,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多位领导为其题词,将他的故事拍成电视剧,甚至搬上大银幕。本世纪初,在“20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中,雷锋以23138票当选。这些都显示雷锋在官方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雷锋的影响力与《人民日报》等党报对雷锋形象的塑造分不开。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受众已经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能自己生成内容的用户。早期的BBS社区、博客,后起之秀人人网、微博等平台都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自己生成内容(UGC),并且能够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言论。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开放性和虚拟性,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
《人民日报》在对雷锋的频繁报道中实现了对雷锋叙事的主导,但是在新媒体崛起的环境下,雷锋叙事遭到了网友们的“扒皮”,一些“确凿的证据”将雷锋拉下神坛,形成网络亚文化,《人民日报》传统的雷锋叙事陷入危机。承载着主流文化价值的《人民日报》又会作何应对呢?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二、新媒体平台对雷锋叙事的质疑与解构
网络上对雷锋的故事产生质疑,始于论坛,然后在贴吧、人人网、豆瓣、知乎等社区广泛转载,伴随着新媒体对相关质疑的报道,传统的雷锋人设慢慢崩塌。
(一)对雷锋叙事质疑的平台
1.论坛
现今,在网络上能找到的最早质疑雷锋的文章便是cremona在“凯迪社区”发表的《真伪难辨的雷锋家史及先进事迹》,广受关注。该社区的《【300多张解禁照片】雷锋是个时髦孩子。》[ ]、《[原创]雷锋的入伍过程,有明显的贿赂领导嫌疑》点击量都不错。天涯社区的《【点评雷锋日记】我觉得这个人真的有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当事人还原真实雷锋:工资挺高 有摄影师跟拍 》等帖子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猫扑网络的《我们又被雷锋忽悠了!》受热捧。另外在中华论坛、萧山19楼、乐居论坛、子陵论坛、濠滨论坛等论坛上也广泛流传着质疑雷锋的帖子,其中《从雷锋日记看造假能力》、《为什么雷锋做的好事都被记录下来了!?》等帖子受到广泛关注。中华论坛的《严厉驳斥说雷锋是假的谎言(有图有真相)》阅读量最高,突破20万。
2.百度贴吧
“心中国吧”的《雷锋日记的造假黑幕》,通过对两个版本《雷锋日记》[ ]的对比,找出了二者在细节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揭露雷锋日记的“造假黑幕”。还有“魔兽世界吧”的《【直播】雷锋叔叔 真假难辨的事迹》、“汉明吧”的《雷锋日记有几成是真的?》、“江右吧”的《关于雷锋事迹之真假》等帖子,这些帖子分散在不同的与雷锋不相关的平台上,因此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关注。
3.人人网
曾经红火一时的人人网中也有多位网友分享关于雷锋造假的文章,并且受到广泛传播,进入了“热门日志”行列。
如“王刚PhD”的日志《“雷锋典型”造假大揭密:故事纯属虚构》指出雷锋搀扶大娘、“精心”保养汽车等照片都不是新闻照片,而是正正经经认认真真搞出来的“剧照”,连《雷锋日记》也是补写的。另一位网友的《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只留照片和日记”了。雷锋是个大骗子!》也指出打手电筒看毛选等照片造假。
4.知乎
国内最大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专门开辟了“雷锋”的话题,排在该话题之下最热的两个问题分别是“雷锋的事迹是真的吗?”、“关于雷锋的故事有哪些是不真实的?”,排在第一位的均是“北风”的回答,他在回答中对雷锋故事里的种种漏洞提出质疑。
5.新媒体网站
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盛传的质疑文章大部分转载自网络社区,只有小部分是自己原创,但关注度都还不错。
搜狐刊登的《揭秘<雷锋日记>中的造假铁证》有5万多的阅读量。嘻嘻网刊登过多篇质疑雷锋的报道,如《穆正新:看雷锋积肥造假案怎样戏弄公众智力》。
6.其他平台
豆瓣、博客、果壳等平台也有质疑雷锋相关文章,并且传播度较广。如豆瓣网友的问题《雷锋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雷锋的事迹是真的吗?》;果壳辟谣小组的问题《雷锋事迹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当时政府处于宣传的需要捏造出来的?》;博客写手的质疑文《揭秘雷锋的本来面目》、《"学习雷锋好榜样",造假造满了全球》等都不同程度上表达了网友对雷锋叙事的不信任。
(二)对雷锋叙事质疑的内容
网络上关与雷锋的质疑经笔者整理主要有以下几大质疑点:
1.雷锋苦难家史
关于雷锋家史的质疑有六,质疑之一是雷锋的父亲是怎么死的?是否参加了革命或者抗日战争?质疑之二为雷锋的母亲是怎么死的?质疑之三为雷锋究竟是给地主放牛还是放猪?质疑之四为给猪“洗澡”、晚上“陪猪睡觉”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质疑之五为“饭被地主家的狗抢吃”事件真相?质疑之六为母亲死后,雷锋有没有人收养?
鉴于篇幅限制,此处笔者将质疑之一——他父亲之死的相关质疑摘录如下:
“1960年9月雷锋文章《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
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打死。”
“1960年11月5日雷锋《忆苦思甜》报告
抗日战争期间……我爸爸参加了╳所领导的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鬼子抓住,惨遭毒打,吐血屙血而死。”
“1960年11月15日《雷锋日记》抗日战争期间,我父亲被那毒辣残酷的日本鬼子打死,……。”[ ]
“1960年11月15日雷锋文章《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
抗日战争期间,我爸参加了革命,不幸被捕,在1945年我父亲被那毒辣残忍的日本鬼子打成重伤,不久死去。”
“1962年3月6日雷锋文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我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给地主做长工,后来参加革命被日本鬼子折磨死了。”[ ]
雷锋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自己父亲去世不同的情况,各处说辞不一,让网友对雷锋所说话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2.雷锋随身携带摄影师
百度贴吧网友调侃道:“......雷锋代表入伍新兵讲话,忆苦思甜的情节,也有当时的照片佐证,因为当时正好有个摄影记者路过,看到雷锋在忆苦思甜,碰巧就拍了下来。......事实是,雷锋在补袜子的时候,正好有个摄影记者路过,碰巧就拍了下来。......”[ ]“雷锋,就是那个做好事不留名,却总是会被人发现的家伙?”[ ]网友还总结道:“雷锋被拍摄,是整个宣传活动中的一个技术环节。雷锋自己撰写的材料,无意中成了这次拍摄计划的“剧本”。”[ ]
对此,新华网等有报道雷锋摄影记者承认照片补拍/摆拍的新闻,但是在其他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各种版本中,网友并不买账,认为补拍/摆拍就是违背真实。
3.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总写在日记里
根据为雷锋拍摄大部分照片的季增老人的说法,他的创作灵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文章和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并为雷锋摆拍和补拍的。据此,网友质疑:“如果雷锋是在日记里写下这些东西,那么他的日记应该是经常给组织审查的吧。否则,为什么组织上总是能适时的为雷锋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拍下照片作为佐证?”[ ]
4.雷锋戴名表、穿皮夹克,一身高档行头
2003年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新展出的一张照片,照片中雷锋手戴手表,旁边还展出了这块手表。经网友确认,该手表是瑞士名表“英纳格”,在当时已经是奢侈品了。
据《雷锋:1940-1962》中描述,雷锋曾为自己购置了一套新衣:一件光荣花牌皮夹克,定价44元人民币;一条深蓝色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还买了一瓶“友谊牌”雪花膏。网友指出“皮夹克定价竟然高达44元人民币!别说50年代,就算到了90年代初,皮夹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都是奢侈品。 毛料裤在当年往往是普通百姓为结婚而添置的行头;至于皮鞋,对那个年头来讲同样是奢侈品。”[ ]
5.雷锋春节捡粪便
网友指出雷锋在讲话和日记中都指出了自己曾经春节捡大粪,如《日记》中记载:
“第二年,1961年2月15日,雷锋记述道:“今天是古历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300来斤粪……” [ ]
网友认为雷锋捡大粪事件有造假嫌疑。首先,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粪便可捡,“如果要凑足雷锋所需的粪便量,即每个春节300公斤,则营口和抚顺两市要在各春节里分别备好约三千份新鲜儿童粪便或者一万多份风干的儿童粪便。”[ ]
网络上对雷锋先进事迹的质疑尤其多,如帮助老大娘、雨夜送大嫂等事件,但因为数量多,网友引用证据太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仅列举捡大粪这一项。
6.西点军校学雷锋
西点军校学雷锋这件事情源于《人民日报》1961年的一篇报道,贴出“西点军校墙上挂着雷锋照片”的照片为佐证。
直到2015年年初,新华社记者李竹润(微博ID为“老李头06”)发微博为此事道歉,是他1981年愚人节将外电播发的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误当成真事写到了文章里。
网络上关于雷锋的质疑很多,这里仅列举比较有名又比较有代表性的六大质疑点。
三、《人民日报》对雷锋叙事的回应与收编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对雷锋叙事的回应经历了一个从消极回应到积极回应的过程。从2005年到2011年基本采取消极抵抗态度。借着2012年纪念毛主席题字“向雷锋学习”的东风,开始积极回应。其中包括正面抵抗,否定网络上的质疑;侧面迂回、避开重点不谈,而另起炉灶,再塑雷锋形象;收编部分网络话语,打破传统刻板的雷锋形象。
(一)从消极回应到积极回应
网络上关于雷锋的质疑从2005年始,因此,笔者统计了人民日报数据库2005年以来与雷锋本人相关的75篇报道[ ],进行分析。
这些报道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置之不理。分两个小类别:其一,内容和雷锋本人相关,但是与网络质疑不相关的;其二,内容和网络上有关雷锋的质疑相关的。
第二类为继续抵抗否定质疑的;
第三类为侧面迂回,避开重点,另起炉灶再塑雷锋形象;
第四类为收编网络话语,部分同意网络说法继而否定自己原来的话语。
以下是笔者对2005年以来雷锋叙事报道进行的统计:
由上图可以观之,《人民日报》自2005年起关于雷锋的叙事的回应,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态度。第一类的报道有40篇,占53.3%,即大部分时候,《人民日报》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应对网络上的质疑。
从纵向来看,2012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它的报道数量是最多的,也是从2012年开始,《人民日报》开始采取应对之策,积极回应。2012年之前,《人民日报》有关雷锋的报道一直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似乎对“雷锋叙事”遭质疑这件事毫不知情。2012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开始大范围的刊登与雷锋相关的报道——其中既有传统宣传雷锋的报道,同时开始积极回应网络上的质疑,有的报道对网络上的质疑继续抵抗,迎头而上;有的报道对网络上的质疑、恶搞部分同意,并收编网络话语;有的报道采取迂回策略,报道与之相关的事,但不提网络上质疑的点,或者放弃一些原有的雷锋形象,转而另起炉灶再塑雷锋,部分取代之前被质疑的雷锋形象,这类策略是最稳妥,也是《人民日报》使用得最多的策略,占了2012年总报道数量的50%,总报道数量的41.3%。《人民日报》想对雷锋形象作某种“正本清源”[ ],“为读者呈现一个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雷锋形象”[ ]。
如果说之前的置之不理是《人民日报》面对雷锋叙事质疑的消极应对的话,2012年之后采取的正面回应、迂回路线、再塑形象、收编话语等就是一种积极回应之策。因此,笔者将《人民日报》的回应以2012年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即消极回应阶段(2005年--2011年)和积极回应阶段(2012年--2016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