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北大2017

新媒体视阈下的“粉丝生产内容”及其实质探讨——一种新的用户生产内容的细分形式【2】

李松晓
2018年01月24日15:32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二、 粉丝生产内容(FGC)的实质

(一)粉丝经济与场景融合的产物

FGC是在特定场景下粉丝通过自愿、无偿(大部分)的创作进行的一种自我宣泄和自我狂欢。由FGC定义可以看出,FGC的实质之一就是粉丝经济和场景融合下的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生产和组织形式。

一方面,FGC依靠的是粉丝进行内容生产,所以自然而然要以稳定的读者群或者粉丝群体为生产基础。和自媒体的三个成长阶段相对应,自媒体在形成初期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受众、积累读者群。在发展时期,进一步增强读者群对于媒体的情感依赖和认同,将客观的读者群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情感偏向的粉丝群体,并通过经营对其进行整合。在成熟时期,自媒体从内容经济转变为粉丝经济,从经营内容到经营平台,进而经营粉丝,从而构建媒体的品牌态度和粉丝的精神情感之间的一种共同体。粉丝的关注点也从围绕媒介内容发展到围绕关系、围绕情感、围绕社群。

自媒体的粉丝经济发展到社群阶段,“运作的关键不再是围绕某一中心,而是在于社群的连接、协作与共享” 。用户和媒体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的一种连接,媒体的价值、情感、口碑等更加人格化的品质开始受到用户的关注和追捧。

在社群阶段的粉丝经济中,粉丝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不断增强。媒体通过一些优质内容和仪式性事件将粉丝整合到一起,并且充分利用粉丝对于平台的情感依赖和认可进行内容创作,这就构成了FGC。媒体提供平台,而粉丝们愿意花费精力、无偿创作。这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粉丝经济中粉丝们的生产力、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满足用户自我表达欲。同时媒体和粉丝之间的互动还能大大增加用户黏度和粉丝的忠诚度,形成一种“情感信任+价值反哺”的良好生态。

另一方面,这种粉丝经济下的粉丝生产并非是随时随地的,而是在对粉丝而言具有熟悉度的虚拟社区或者说“场景”中进行的。这个场景是媒体通过长期的优质内容输出或者是经营构建的在特定的时空下、具有自身的特色的个性化传播平台。媒体通过场景构建平台,传播信息、提供服务,提升粉丝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场景”一词原指一种场面,多用于电影、戏剧等领域,是一种空间、地理层面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逐渐具有了超越单纯物理空间之外的意义。“场景”经历了从地理意义到社会意义再到如今的媒介意义三个层面的转变,内涵也变得日益多元化、丰富化。

“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作为场景的四大基本要素 ,构建起了个性场景的多维框架。媒介层面的“场景”是对高速发展并且包容一切的互联网媒介展现出来的一种多维存在状态的描述,它其中包含了媒介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硬件设施、氛围甚至是心理等多个因素。

把握场景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十分重要。只有清晰的把握用户需求、定义场景,才能最大限度占领用户碎片化时间。而FGC就是在充分把握受众在使用媒体时的时间、地点、氛围、习惯、终端和情境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满足用户全方位需求的场景,充分发挥用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行内容生产。

场景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点以及这种时间点背后常规对应的地点下进行内容推送,触发该场景下的潜在情感、共同价值等,形成一个大致的心理导向和情感认同。同时,场景的构建和在此基础上的内容生产、关系互动又反过来能够强化场景中的既定情感、价值取向和定位。比如,咪蒙的定位就是女性、职场、感情、鸡汤等关键词,微博搞笑排行榜就是搞笑、情感、交友互动等关键词。而他们的日常内容生产和FGC产出又进一步管理了这些媒体在我们心中的既定印象,强化了自身的定位。

媒体构建的场景不仅仅代表着一些平面的关键词,而是一种立体、多维度的概念,是对媒体对我们生活中各个维度的掌控的一种表现。比如微博搞笑排行榜固定在每天夜晚00:00发布互动话题征集FGC。空间情境上,这时候人们一般已经躺在床上。实时状态和生活惯性上,这一时间还活跃的,一般多为年轻人。这是他们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刷手机的“黄金睡前时间”。社交氛围上,深夜的社交话题多为娱乐、情感、私人化的。夜晚人们的感情会格外细腻敏感,宣泄情感的需求更加强烈。把握了该场景下的这四大基本要素后,微博搞笑排行榜的互动话题无疑正好迎合了青年人的需要。所以其话题评论、点赞都在万级以上,多的可达近百万。(如图2-2)

(二)话语权的“二次下放”

互联网时代下放了话语权,每个人都有了发声和参与的权利。所以Web2.0时代,信息生产看似平权化了,但这只是技术层面奠定的‘去中心化’特征的外化 。实际上,信息传播自身的特征并没有变化,“在网络传播中,话语表达是去中心化的,而话语传播是中心化的。” 有效的、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仍旧只是一小部分。信息只有被“主流化” 才能成为热点。每个人创造的内容如果直接投入到互联网中,就如一颗小石子被投进了大海中,不会有任何存在感,遑论引起浪花。这就需要互联网形成若干个平台,为不同的需求发声。就像王世华学者提到的,如果我们想要让信息得到更多的关注,就只能选择把他们搬进更大的平台中,这样信息就进入了“中心节点”,同时还为这个“中心节点”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必须经过一个‘显性化’或者‘媒介仪式化’的过程。”

话语权有价值的重要条件就是被感知。就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而言,虽然在用户生产端实现了平权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生产和创造的机会。但同为UGC,传播面和影响力却是天壤之别。生产之后的传播和影响端,仍然存在我们常说的 “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而这每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和平台就会再度成为一个小的中心和权威,“再中心化”也就产生了。

话语权的“一次下放”是UGC的出现。即在整个互联网和社会层面而言,话语权从传统媒体和权威下放到普通人,内容生产从PGC到UGC,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参与和生产的机会。但是“专业”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权威和非权威之别。当这些早期的UGC用户中的一部分逐渐走向专业化、形成自己的平台和小的信息生态系统之后,相对的他们的内容产出行为也成为一种专业生产内容。

自媒体走向专业化和成熟之后,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媒介生态场景。对该场景的粉丝而言,媒体自身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成为KOL并“再中心化”。媒体将自身的话语权下放给粉丝,在场景中给予粉丝参与内容生产和创造的机会,这就形成了“话语权的二次下放”。即在每个小的媒体生态场景中,话语权从自媒体下放到粉丝,内容生产从UGC到FGC。粉丝相对于媒体则成为了用户和非专业人员,粉丝的投稿即FGC就成为在这种小的生态系统中的“用户内容生产”。

(三)注意力的“三次销售”

从商业角度来看,FGC其实是媒体对于用户的“三次销售”。“二次销售”或者叫“注意力销售”是传统媒体经营中的一种常见而普遍的现象。第一次销售指的是媒体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通常为销售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比如用户订购报纸、购买杂志等。“二次销售”媒体通过优质内容和新闻产出来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通过销售读者群的注意力,投放广告,获得收益。

对新媒体而言,同样存在这样的“二次销售”,同时FGC的出现使得自媒体产生了第三种销售方式。我们将新媒体的销售分为以下三类:

1、内容销售:和传统媒体类似,内容销售阶段,自媒体将优质的内容直接变现,比如进行有偿、付费阅读,或提供“打赏功能”等。一些自媒体还会O2O销售商品,比如卖书、线下见面会、逻辑思维的会员年会等。这些变现方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售卖有价值的媒体内容和信息。

2、流量销售:媒体通过优质内容获得了一定的粉丝、尤其是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之后,通过销售用户的注意力和带来的流量,来进行广告变现。比较传统的方式是直接的广告植入,新媒体中为了避免僵硬直接的广告引起用户反感,通常会采用软植入或者软文的方式;

3、场景销售:场景销售是在“二次销售”基础上,继续对粉丝注意力进行更加全面、彻底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场景销售关注的不是粉丝注意力带来的广告空间,而是粉丝注意力背后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号召粉丝为平台进行创作,这实际上是对受众注意力的“三次销售”。媒体通过内容产出吸引特定读者群注意力,粉丝熟悉场景、关注了解平台风格和特征后,以自媒体为平台进行投稿创作。FGC中,好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群和粉丝(内容销售),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媒体自身的估值和商业广告报价(流量销售)。通过这种方式,媒体在场景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变现为内容,作为平台产出的一部分,来辅助内容销售和流量销售。  

(四)公共的私人领域

哈贝马斯曾提出著名的“公共领域”理论,指的是一个“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家活动相关的问题” 的领域。这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私人之间的领域,公民汇聚其中,可以进行自由的言论而不受国家机器的干涉,并且能够形成类似于公众意见的一致舆论。

而自媒体们为FGC提供的平台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一个公开的意见发表空间,众人以此为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但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讨论的是政治、社会等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事务和严肃话题,是政治生活领域的“咖啡馆”。而自媒体构建的场景则是私人生活领域的“咖啡馆”,将个人作为讨论的中心。其话题也多为情感、生活等个人话题。

“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领域之外,还有一个“第三领域”,即社会领域。人们聚集在这个领域中,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在这一理论中,公共领域是类似于一种中间领域和缓冲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介于纯粹国家权力领域和纯粹私人领域中间的讨论公共事务的领域。而相类似的,自媒体的FGC平台同样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介于纯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领域。但前者是将完全国家意志的公共事务拿到一个相对中间的领域进行讨论,后者是将原本完全私人化甚至隐私化的个人事务拿到一个相对中间的领域进行讨论,可以看做是一个“公共私人领域”。

当我们将原本不会在“强关系社交网”、即私人领域中进行公开的个人的情感、生活经历甚至隐私拿到自媒体中进行公开投稿时,就已经走进了这种基于场景下的FGC平台为我们提供的这个一个“公共私人领域”,参与了讨论。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公共领域的形成。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