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北大2017

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3】

王文超
2018年01月24日15:55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四、夸奖用语

如果说撕逼用语主要是用在粉丝团体的对外活动,那么对内交流时则会用大量“吹”自己偶像的用语,有些用语的使用次数过于频繁,因而都成为粉圈夸奖粉丝的一些标准句式。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表示粉丝粉偶像的整个心理历程。

眼里有星星:评论偶像的照片时常会用这个句式。

全世界最好的XXX:如字面意思。

是我宝宝:“宝宝”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对偶像的昵称。

吃可爱多长大的:形容自己的偶像非常可爱。

X三岁:看到偶像的行为非常幼稚又单纯时会用这个句式,X是偶像名字中的某一个字。

青春给你肾给你:指的是粉丝甘心为偶像贡献青春,熬夜都不在话下。

XXX盛世美颜:形容偶像颜值太高。

XXX的笑容由我们来守护:如同字面含义。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讲述偶像之前很多悲惨痛苦的经历是会说这句话。

Wuli:韩语中“我们”的音译,后面常常跟明星的名字。

脆骨:韩语中“最高、最好”的音译。

哥哥就是我们的底气:因为喜欢某个偶像,而觉得自己非常有力量。

加鸡腿:对有助于提升偶像形象的行为表示赞赏时会用此句。

感觉还能再嗑/爱十年:“嗑”来自于嗑药,指上瘾、迷恋。

在八卦论坛上还有粉丝总结过相关句式的顺口溜:“宝宝可爱,哥哥好盐;对视笔芯 ,今天最甜;眼里有星,盛世美颜;啊啊啊啊,嗑一万年;我不活了,给您送钱。 ”

五、字母/缩略词

在粉圈用语中,还有很多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出于输入方便或者为了避免被更多的人识别,会采用一些首字母缩写方式,这种类型的粉圈用语主要是在兔区产生;此外,还有一些字母相关的词汇。

xfxy:“腥风血雨”的首字母缩写词,指某个明星的新闻经常会在娱乐圈和粉丝圈之中引起热议,总是会被各路粉丝攻击、开黑。

zqsg:“真情实感”的首字母缩写词,指在粉一个明星的时候投入自己的所有情感。

sjb:“神经病”的首字母缩写词。

rs:“人参”的首字母缩写词。

blx:“玻璃心”的首字母缩写词。

rnb:real nb的含义,常常是用来讽刺。

The one:无条件无理由针对某一家明星或粉丝进行攻击。

XX is rio:rio是real的同音词,意思为“的确”、“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对CP的感情或这件事情是真的。常用来表示惊讶和看戏。

六、相关名词

除了上面五种类型的词汇之外,还有一些从粉圈产生的专属名词。

C位:center的位置,指的是在任何场合中站在中间的明星。

人设:“人物设定”的缩写,主要是指一个明星的性格气质特点。通常都会有经纪公司的包装。

销量:指明星拍摄了封面的杂志、专辑、海报、周边的销售数量。

资源:明星的电影、电视剧、代言、封面等。

洗脑包/黑料包:编造一些谣言用来洗脑不明真相的粉丝。

截胡:本来是麻将中的术语,在粉圈中特指原定于某个明星的资源被另外一个明星抢去。

廖军:“料君”的同音词,指的是爆料者。

洗脚婢:在一个团体中人气稍弱的某个明星。

金桔:“金句”的同音词,粉丝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

粉籍:就如户籍一般,加入了某个粉丝群体,就叫有了粉籍。

实绩:明星的真实成绩,包括获奖、代言等内容。

番位:在电影、电视剧中明星的排位。

卡司:一部剧的演员就叫卡司,从英语cast变到日语キャスト再换到中文。

饭拍:粉丝拍的明星图片。

饭绘:粉丝自己画的明星的图。

粉红/血红:根据CP之间互动的程度、尺度划分的两种级别,一般尺度如插科打诨、牵手、拥抱、耳语属于粉红,亲吻等互动则称为血红。

应援:指粉丝为喜爱的偶像加油助威,线下的应援主要有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发放物品、挥舞统一的荧光棒、举灯牌,给偶像拍戏的剧组工作人员送餐车,以及接机送机等,线上的应援则包括在网上刷相关话题、给偶像投票、创作同人作品等活动。

美帝:最强大最猖狂的意思,意指力量最强大的粉丝群体,多在CP粉里出现。

第三章 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

德赛都认为,受众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它们,从而表达自己认同的意义。粉圈用语就可以看作是粉丝在接收有关文化产品时创造的内容,而这些用语的背后,正好暗含了粉丝群体的某些心理诉求。

一、以“排他”为核心的群体认同感

在深度访谈时,关于“对于粉圈用语,你最早是在哪里接触到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十分类似,她们都表示自己当时“看不懂”,觉得“很奇怪”、“很好玩”,从而激发起了她们的兴趣。在上文对粉圈用语的分类和释义部分中,也可以发现除了少数夸奖偶像的语句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外,大多数词汇、句式都有些隐晦,即使是认得每一个字,也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例如“安静如鸡”、“深山”、“画饼”等,这表明在粉圈内部,存在一种“排他性”的话语体系,正如约翰?费斯克在《粉都的文化经济》一文中所提到的,“粉丝们却经常将这些符号生产转化为可在粉丝社群中传播,并以此来帮助界定该粉丝社群的某种文本生产形式。粉丝们创造了一种拥有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 ”

这样一种自我生产和流通的文化,就形成了费斯克所说的“粉都的区隔”,能否正确解码和编码这一套粉圈话语,就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这个粉圈组织的重要标志。这种排他的空间给粉丝带来了一种良好的安全感,有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可以有效过滤掉来自路人的关注和噪声,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同时创造出一种群体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的确确处在一个很多人都进入不了的圈子中。

北京某大学大四的任同学表示,“因为平时大家都不会这么说话,但感觉你这么一说也只有你们几个懂,就好像有一种归属感。”

这一种靠识别一套话语体系来实现的群体认同感,就很像是福柯所说的“异托邦”中体现的特点。所谓的异托邦,就是一个异于主导社会秩序的空间,并不能像进入一个公共空间那样自由,要么入口是强制性的,要么个人必须服从惯例和戒律 。在粉圈中,这套惯例和戒律就是粉圈用语。

二、以“自我”为本位的主体意识

倪东辉和程淑琴在《网络粉丝文化研究》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表达常常通过一个虚假的外壳表达很真实的东西,网络粉丝语言在某些程度上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无意识层面的隐喻性“潮流性倾向” 。沿着这个思路,只是了解到粉圈用语的字面含义还不足以理解粉圈的特点,还必须深入考察这种语言产生的背后心理动因。

在粉圈用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来表达粉丝的个体“属性”,既有从喜欢的人数分类的,例如团粉、多担、唯粉;有从喜欢的原因分类的,如颜粉、才华粉、女友粉、亲妈粉、事业粉等;还有从为偶像做的事情的角度分类的,如大触、前线粉、资源博皮下等;甚至还有从在粉圈中的地位来分类的,如小透明、巨巨、粉头等。尽管分类的角度非常多,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是从“粉丝本人”为出发点。

尽管在粉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偶像,在粉圈所有的话题都是由于偶像而产生,但是在实际的交流当中,粉丝都会以“自我”为本位,去表达“我这个人”和偶像之间的关系,去讲述自己为了偶像做的事情。甚至在粉丝内部交流时,这都成为了必要因素。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何同学就说,“我们关注别人之前,会先了解对方的属性,再决定要不要关注。”这表明了在粉丝群体中,主体意识正在觉醒,追星不再是盲目的跟风,不再是洪流中一滴无名的水珠,而是会主动寻求自己在和偶像的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而且这种位置会决定自己和粉圈中的哪些人接触,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社群。

三、以“凝视”为起点的性别政治

凝视,其实是一种政治性的行为。从油画到写真,历史上女性总是被当作成观看和凝视的对象,女性要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外观,并得到男性的吸引,这背后蕴含着父权制的逻辑。但是随着粉丝文化特别是韩流文化的兴起,女性也拥有了凝视的权利,而且这种“凝视”行为已经成为了粉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度访问的过程中,关于“你怎么获取有关他的消息?有哪些途径?”这一问题,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会关注前线粉和产出大粉,在粉圈中,前线粉成为了一种受欢迎且地位非常高的粉丝类别,就因为她能及时地提供和偶像相关图片、影像资料,这些图片经常是以偶像的特写为主,对于每一个身体部位都会进行重点关注,例如对于演员王凯,粉圈有一句非常有代表性的顺口溜:“鹿眼手美低音炮,腰软腿长易推倒。”她们还会关注“很多大触,比如剪视频、画漫画这种。”(北京某大学大四学生陈同学)事实上,无论是视频,还是漫画,这些产出型的粉丝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凝视偶像的过程中看到的东西。

除此之外,她们还会花钱去购买偶像的写真,北京某大学大四杨同学直言, “高中的时候真的没钱,也没有自己的支付宝、淘宝什么的,那个时候就是妈妈来买,13、14年都是我妈给我买Season‘s Greeting(Big Bang官方出版)这种日历。”

在粉圈用语中,像“盛世美颜”、“再嗑十年”、“留鼻血”、“眼里有星星”、“始于颜值”、“舔屏”这类词汇的出现,也是从侧面证明肉体凝视已经成为粉圈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科奈尔?桑德沃斯所言,虽然粉丝和粉都客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部还原为性的愉悦和吸引,但以性为动机的幻象明显构成了粉都愉悦中的重要部分 。

不过,肉体凝视不过是粉丝文化中的一个起点,在粉圈用语中,还有不少词汇是从耽美、斜线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它们不再局限于对异性个体的凝视,而是会去幻想和偶像相关的人物关系,例如“CP粉”、“拉瓜”、“粉红”、“圈地自萌”等,尽管这些词在粉圈用语中使用的频率并不算高,但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女性粉丝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于传统的二元性别秩序之外的性别关系的探索。

芭芭拉?埃伦赖希、伊丽莎白?赫斯、格洛丽亚?雅各布斯三人合著的《我为披头士狂——女孩们只想寻开心》回顾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披头士文化的盛行,这次追星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性骚乱”。作者考察了60年代的社会性别期待,认为当时的女孩子被要求展现出足够的性魅力,同时要恪守贞操,从而赢得好男孩的追求,在婚后担任贤妻娘母的角色。她们认为披头士的热潮可以说是在形式上抗议了性压抑和少女文化的刻板的双重标准 。

不同的是,今天女性粉丝凝视偶像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抗议性压抑和对少女形象的规训,强烈的政治色彩已经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褪去。今天她们对偶像的追捧,则更多地是基于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但从“被观看的对象”转换成“观看主体”的这一过程,已经充分展示了女性性别政治的发展和变迁。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