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8年2月

马克思报刊批判的理性光辉【4】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刘建明
2018年03月22日10:50 |
小字号

四、谴责反动报刊对革命者的诽谤

面对欧洲1848年的革命热潮,法国有两种报刊,即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报纸,它们的激情和面孔截然不同。马克思写道:“巴黎的报刊,只要是靠公众而不是靠公费支持的,就采取与人民群众完全相同的态度。它们或者像不幸的《旁观者》那样,吞吞吐吐地谈论继承下来的权利,或者像《卢瓦尔河上的灯塔》那样,引述半官方报纸作为报道群众热情场面的依据,或者像《辩论日报》那样,把自己的慰问祝贺文字严格限于官样礼节范围之内……”[11]420就是说,当时即使非官方的报纸,也辨别不清工人与市民的斗争目标和它的伟大作用,常常不敢宏扬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官方的报纸还没有挺直腰板,以正义、无畏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呐喊。

巴黎六月革命失败,参与巷战的工人群众被镇压,尸体横卧街头,不同报刊对革命者的结局出现截然不同的关注和评价。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文章说,任何一家巴黎报纸,不管是《总汇通报》《辩论日报》,还是《国民报》,都没有把参加起义的人说成“食人生番”“强盗”“暴徒”和“杀人犯”。只有梯也尔的《立宪主义者报》和法国有些报纸则发表奇谈怪论,侮辱工人阶级形象。巴黎《总汇通报》和以攻击手段圆滑见称的德国《科伦日报》还大肆渲染工人起义抢劫钱财,很多人身边都有钱,后者竟夸张说三四万工人身上有钱!恩格斯驳斥说,后来才弄清楚事情的缘由:身上带着钱的正统主义的、波拿巴主义的、也许还有菲力浦主义的奸细曾经钻到或者企图钻到街垒战士中间,保守的国民议会议员帕耶在起义者那里亲眼所见,参加起义的是被贫困生活逼得绝望的工人,“他们宁肯死于枪林弹雨之中,也不愿饿死!”[12]163

恩格斯对污蔑起义工人的报纸谴责说:“这是卑鄙的谎言,无耻的诽谤”。“所有这些谎言都是以一家通讯社发出的一条极不可靠的、未经《总汇通报》证实的消息为根据的。”[12]163反动报刊攻击工人阶级的正义举动,只能乞求于谎言,因为用正当的手段不可能掩盖反动政府残杀工人的罪行。后来,恩格斯证明欧洲工人已经贫穷到一无所有的地步,才走上暴力反抗的道路。他写道:“路易—拿破仑所有从别人那里抢去的东西,都不是从工人阶级那里,而是从那些由上述报刊代表它们在英国的利益的阶级那里抢去的。”“这并不是说,路易—拿破仑甘心于不掠夺工人阶级,不从工人阶级那里抢去他所想要的一切。问题是,在法国工人阶级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可抢的了,凡是能够从工人阶级那里抢去的东西,他们都已经抢走了。六月工人起义失败后,真正无产阶级报刊也被淹没在起义者的血泊中。”[13]244统治阶级的残暴,反动报刊对革命者的污蔑,使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斗争观点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革命报刊的主要宣传内容,这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和必然性。

1848年欧洲革命的流亡者,多逃匿、隐藏在英国,《泰晤士报》对这些革命逃亡者进行了恶毒攻击。马克思揭露说,《泰晤士报》先是痛骂流亡者并敦促所属国提出驱逐他们出境的要求,当它确知内阁关于恢复外侨管理法的提案将被下院轻蔑地否决时,便立即花言巧语地大谈它为维护避难权而不惜作出的牺牲。接着,马克思引用《泰晤士报》的文章,戳穿它诬蔑革命者的凶相:我国成了一个展览流亡者的动物园,聚集着来自各个国家的无恶不作的暴徒,这类可怜的生灵中大部分都过着贫穷堕落的生活,吃异国人的残羹剩饭还要碰运气,在这个泱泱大都会的污波浊浪之下,对他们的惩罚就是最残酷的放逐。

马克思痛斥《泰晤士报》对革命者的残忍、下流的诋毁,揭露它的丑恶、阴险与虚伪,把资产阶级报刊的血腥味从文字中散发出来。他谴责道:“如果照《泰晤士报》所说,流亡者吃着异国人的残羹剩饭,那么《泰晤士报》本身难道不是靠异国人的血和肉养肥的吗?这家报纸的那些匿名的皮蒂娅(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巫——本文作者)利用法国革命、德国起义、意大利暴动和匈牙利战争,利用法国的集体枪杀和奥地利的绞刑,利用被没收了的头颅和被砍了头的财产制造出多少篇社论和弄到了多少英镑啊!”[14]672《泰晤士报》之所以如此反动,因为在它的编辑部里有一些统治者的“投靠者”,“他们成了把大陆警察当局和英国这家头号大报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马克思的上述分析是辩证的,同时又高举批判的旗帜,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3]362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一些新的结论看,他们毕生的批判目标,特别是报刊批判,“从来没有偏爱某一特殊的政体。它所关心的是一个合乎道德和理性的社会制度。”[15]351

注 释:

① 19世纪30年代德国莱茵省有大片森林和草地,居民可以在那里砍柴、放牧。后来一些贵族地主霸占了这些森林和草地,居民再去砍柴被诉为“盗窃”。普鲁士议会经过辩论,制定了严厉的“林木盗窃法”, 对砍柴的贫民施以严厉惩罚。

② “东方问题”是指 1853年3月20日俄军进入布加勒斯特,进而占领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土耳其势力范围,引发了1853~1856年的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抗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伦敦《泰晤士报》受到双方的收买,报道立场左右摇摆不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刘建明.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两个转变”说是学术误判[N].北京日报(理论版),2012-08-24.

[7]刘建明.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发生“两个转变”了吗?[J].当代传播,2010(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