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
——以上海某亲子园虐童事件为例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传播更具广泛性及互动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本文通过讨论2017年11月,上海某亲子园虐待儿童事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所呈现的传播特点,并以此事件为例提出传播的建议。
关键词:舆论事件;舆论特点;意见领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034-02
一、引 言
民生事件往往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关于儿童安全的问题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2017年,各地涉及儿童安全问题的事件频发,9月广西合浦县某幼儿园6名幼童被教师殴打,11月北保定一幼儿园多名幼童被老师用牙签扎,一系列有关儿童安全的讨论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了大家对于这一类事件的关注。
舆论爆发期:11月8日,该亲子园虐童视频在网上曝光,视频中显示,教师孩子,并强喂幼儿疑似芥末物,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几段视频就引发了全国舆论的高度关注。
舆论发展期:事件发生后该亲子园官方回应表示事件属实,并召开道歉会,涉事教师下跪认错,家长痛苦谴责,有家长情绪激动,上台殴打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回应该托管所不属于正规教育机构,工作应由妇联来指导。
舆论高潮期:11月9日,一方面上海市妇联谴责该事件,并通报了处理结果,另一方面上海警方回应称该事件已上升为刑事案件,携程其中3人因涉嫌虐待罪被刑事拘留。
舆论回落期:11月10日亲子园关停处理方案以及儿童体检情况,并启动内部追责机制。该亲子园停业整顿和涉事工作人员被拘留,舆情逐渐平息。
在这次事件中,引发大规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幼儿园的监管问题,该亲子园是某企业开办的企业内部托育点,委托《现代家庭》杂志社读者服务部日常运营,管理属于上海市妇联的监管范围,引发网民关注多方责任主体牵扯出的利益问题;二是该亲子园的态度问题,在事件曝光后,有关的公关总监在其朋友圈中表示企业是“受害者”身份,有推卸企业责任的嫌疑。
二、舆论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环境下,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信源,微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交环境,人人都可以参与发声,事件的话语博弈更为激烈。
在这次事件中,涉及的舆论客体主要是上海某亲子园以及三个相关的政府机构,随着几方面的权威性发声使得该舆论事件进一步发酵和升级,达到传播最高峰。一方面社交媒体的舆论力量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权威媒体的不断发声让事件更为激烈。
(二)意见领袖的突出表现
这次虐童事件,信息和观点主要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活动能力。其专业背景、职业特征、微博言论表现等也显示他们具有强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构成他们在微博平台上表现活跃、有言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1]。微博意见领袖的评判标准具有可视化,例如大V的粉丝数,以及被转发、点赞、评论的次数,都是衡量其影响力的指标。微博意见领袖基于其自身庞大的粉丝数量,其中,以某作家和某演员观点最引发大家的关注,她们多以女性视角参与话题讨论,表达了对此次虐童的不满。而一些娱乐性质的大V,也对该事件进行了转发。
(三)舆论平台具有倾向性
根据蚁坊软件的舆情分析,在“亲子园虐童事件”中,传播平台量排行前三的依次是微博、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可以通过关注新闻机构来获取最新信息,通过评论转发表达自己的观点,舆论的客体也主要是通过微博来发声,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微信公众号多为长文,除了基本的事实阐述,还加上了作者的观点。
(四)观点具有多元化趋势
亲子园虐童事件曝光后,媒体观点与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鹰眼数据分析,在媒体观点中44%的媒体认为幼教行业亟需有效监管,17%的媒体认为幼儿园教育应建立严格的管理程序;在网民观点中,35%的网民强烈谴责涉事教师师德沦丧。
在新媒体环境下,打破了原本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媒体不只是简单的跟踪报道,更融入了绝大多数受众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全方位的看待这件事情,观点趋于理性的。多种观点的碰撞推动了对社会的监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