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5期

文博类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2】

——以《国家宝藏》为例

李  川,田  烨,房新宁
2018年06月28日14:2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跨界协作,构筑文博综艺平台

《国家宝藏》被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即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相融合,故而称为一种全新模式的纪录式综艺节目[3]。

首先,节目不设主持人,而是以讲解员的角度诠释国宝,将国宝人格化、具象化,用绑定专有“国宝守护人”的形式,形成文物跨越古今,与现代人物产生羁绊,在新的时代讲述着新的文脉精神和文化侧面。

其二,文博领域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庞杂富饶的“综合体”。横亘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学、自然等诸多学科,只有打破学科区隔,用跨界的思维,才能拭去文物身上斑驳的锈迹,使其重新发出耀眼的光华。所以从制作团队到嘉宾、守护人必须都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为国宝重器集结的节目保驾护航,在权威性、审美性和可读性之间巧妙拿捏,用生动的电视语言讲述厚重的国宝故事。

在“前世传奇”环节,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演员担当国宝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基于大量史料查找、研判、反复斟酌,与节目传达的历史观相吻合。在国宝守护人的选择上,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寻求明星与国宝之间气韵相依之处,使国宝人物化,具象化。

第二期节目由中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演绎守护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些秦简的主人喜令史,是大时代里最鲜活,但又是最小的注脚[4]。节目中秦简选择主持人撒贝宁,体现了栏目组对文物精神的窥探与洞察。上千枚秦简,将两位相隔千年的人紧密相连:一位是千年前书写律法的文书,一位是千年后普法前线的主持人。这份竹简,在撒贝宁手中所代表的不仅一段尘封厚重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对于律法的传承。这场千年之约,皆源于守护律法的初心。

第三期节目中影视演员刘涛守护妇好鴞尊。妇好是有历史考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战神,她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女战神、大祭司又是商朝武丁的王后。而刘涛亦凭借诸多影视剧中成功塑造的女统帅形象而深入人心。正如刘涛在节目中所述:“我知道你想我,所以唤我来看你。”冥冥之中的姻缘相连,使文物透过岁月的光阴,从那束之高阁的深墙大院中“苏醒”过来,它不再冰冷,而是与鲜活的历史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关联。

人设与国宝“捆绑”的跨界协作,通过戏剧化的表演,艺术手法的合理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博表达的创新性突破。让受众真切的感受到文物从诞生到流传,时至今日依然激荡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

四、保护传承,讲述情怀与故事

《国家宝藏》作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舞台效果大气磅礴、恢弘豪迈,文物的选择注重文化底蕴和历史情节,兼具综艺的外壳,文化的内核及记录的语言。但其最为突出和打破常规的创意构思,是在追求宏大叙事和舞台表现的同时,将视角转向高墙大院中的文物工作者和保护者,立足普通劳动者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聚焦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壮举,用一个个真实的“今生故事”触及受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为之动容。

在第一期节目中来自“故宫世家”的梁金生在故宫服务三十八年,从其高祖开始,梁家五代人均在故宫供职。那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就是由他的爷爷和父亲从战乱中抢救出来,千里护送,最终辗转到安全的地方。耳濡目染,世代相传,其彰显的传承与情怀,中华的家风与信仰皆跃然纸上。

在今生故事中寻根究源,用探寻之心发掘巧夺天工的文物最初之形态。在《千里江山图》的探究解构中,中央美院的老师,真实还原了该画作是由五幅层叠而成。除了解析绘画的工艺,制作国画颜料的大师仇庆年老先生现场演示了高品质颜料的制作工艺。

在讲述釉彩大瓶今生故事的环节,故宫志愿者张甡算出的那道“70%的17次方等于0.23263051%”的算术题,无异于宣告制作一件集17种工艺于一体的瓷器是天方夜谭。乾隆却用挑战不可能的豪情壮志,烧制了陶瓷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海纳百川,登峰造极,也让广大受众对“瓷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不单有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更有对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守望。来自各个职位、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的国家护宝人与故宫志愿者对于大国重器深沉之热爱、拳拳之敬畏、倾力之守护,这林林总总皆传承宣扬中华之文脉,诠释着何谓民族信仰、华夏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1.5万人申请成为故宫志愿者;《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引发了诗词学习热潮。《国家宝藏》这档栏目,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旨在使昔日深宅大院般的博物馆连同被束之高阁精心呵护的国宝重器从厚重斑驳的时光深处款款走来,散发出新的生命和时代的光辉。

让慢节奏的古老文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呈现出新的活力,体现中华文明的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今天,文博类节目正在用符合时代和潮流的语言介绍自己。厚今薄古,关注现实;平民视角,细微着眼。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让每一位普通受众都能感受国宝的魅力,找到精神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虎啸数据[EB/OL].http://www.hooxiao.com/index.

[2] 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2010(5).

[3] 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

[4] 徐颢哲.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N].北京日报,2017-12-1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