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8年6月下

主笔变主播,新闻评论媒体融合初体验

房加兴
2018年10月18日09:31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6月下 

媒体融合是个很大的课题,如何分解落实至关重要。今年两会期间,齐鲁晚报在齐鲁壹点客户端上推出视频栏目《小强说》,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媒体融合“初体验”。从传统的“千字文”到风头正盛的“短视频”,形式的转变在外,思维的创新在内,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这也是一个传统媒体内容转型的样本。

新闻评论走向短视频“风口”

“短视频”的风口兴盛了许久,捧出了诸如papi酱这样的网红,而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平台热潮,更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诠释了这一风口的强劲。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电视节目取代纸质媒体,似乎意味着人类思维在某种程度上的退化,但短平快仍是传播形式不容忽视的趋向。

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传播形式的陈旧化,很难适应新传播环境的要求,追逐风口成为无奈却很有必要的策略。在齐鲁壹点平台逐步建立,视频拍摄、制作、发布已不存在技术瓶颈的前提之下,寻找某种方式将短视频利用起来成为必然选择。

在此之前,齐鲁壹点旗下的“果然”视频,已经通过“街访”等栏目实现了短视频内容生产上的突破。新形式确立之后,更严峻的挑战在于短视频的内容升级。有鉴于资本助推之下的短视频平台纷纷出现娱乐化乃至粗鄙化倾向,传统媒体在利用新传播形式时决不能随波逐流,要时刻注重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功能,如此才能体现真正的媒体责任。

在众多的新闻体裁之中,最能够体现价值引导功能与媒体态度的就是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等不同,评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对于事实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观点性内容的门槛也更高。利用新形式对新闻评论加以改造,既有助于突破“千字时评”在吸引力上的瓶颈,也有助于利用原创高质量内容实现弯道超车。新闻评论的视频化呼之欲出。

平衡内容的逻辑性与信息的碎片化

以往报载的新闻评论,除长篇述评和三五百字的短评,最常见的就是“千字文”。通常以某一新闻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为由头,展开议论发表观点。千字篇幅的平均阅读时间为3-5分钟,加之新闻评论往往要求严密的逻辑论证,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深阅读能力。

这种深阅读对读者的专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按照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的描述,信息技术往往带来新的智能伦理,互联网更多地鼓励人们广泛地采集碎片化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新闻评论的视频化操作,首先要解决深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之间的矛盾。

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变为视听同步呈现,视频形式本身是对新智能伦理的顺应,新闻评论视频栏目的制作,就需要以碎片化的形式,尽可能地呈现出逻辑严密的内容。碎片化决定了视频栏目不宜过长,逻辑严密意味着主题的论证要抓住要点。

具体到《小强说》,实践证明,时长在两分钟之内,用户能够较好地接受。这就要求选题是用户熟悉的,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阐述新闻由头。观点的表达需更为精练,去除繁琐的例证方式,借助较为幽默诙谐的“金句”,更有效地突出核心论点,提高传播效率。

比如在谈论“个税改革方案”时,借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词;比如探讨“取消流量漫游费”时,鼓励运营商“赢在起跑线上”;又比如议论“法定假期的增减”,把假期视为对劳动者的关爱,同时提醒公众留心“爱的代价”。从反馈来看,这些表述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金句”或幽默表述成了点睛之笔。

评论员放下笔头走进镜头

如果不考虑语言风格上的差异,从日常评论写作到视频脚本创作,并没有明显的“跨界”。从齐鲁晚报新闻评论部和齐鲁融媒视频中心的反馈来看,评论员走进镜头才是最大的挑战。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显著的角色转变,昔日的“主笔”成为今日的“主播”。

作为《小强说》的主创之一,齐鲁晚报新闻评论部评论员娄士强,专门买了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进行学习,但他表示,针对尼氏理论的学习远不如真实场景下的演练更有作用。目前《小强说》的呈现形式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变,尝试过不同的语速、语气,不同的背景设置,不同的拍摄角度。借用古人的表述,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打破原有的节奏,确实迎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观点,解决问题必然会带来一连串新问题,出现新问题反而意味着旧问题进入真正得以解决的通道。视频不像文字,尤其是“独角戏”的形式,一个眼神、一处停顿都可能破坏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反复的演练之外别无他法。

反复的演练也确实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例如,“提纲+腹稿”的形式要比运用提词器更显自然;又如,应尽量避免语气词的使用,这样内容才更显连贯;再如,以1.2-1.5倍速播放,既可展现主播的思维敏捷,又有助于清除剪辑痕迹……至于以画中画形式呈现字幕等后期制作的“小技巧”,更是反复演练、不断纠错的结果。

原创视频打造流量高地

发端于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小强说》,已经从特别报道的一部分演变成每周一播的常规栏目。栏目本身涉及选题、制作、审核、发布的全流程,为今后的短视频生产提供了一定借鉴,也为特殊事件下的舆情热点视频评论积累了经验。

实践同时证明,在齐鲁壹点这样的客户端上,评论类原创视频更容易吸引流量。据目前统计,每一期《小强说》的点击量都在1万以上,也有忠实粉丝互动留言。考虑到平台内原创视频尚无有效的方法从其他平台引流,这个成绩单还是可以接受的,相比平台内非原创视频有明显的流量优势。

也不得不承认,“天花板”的压迫力来得很快。《小强说》面临扩大影响力、打造品牌的严峻考验,参与度与交互性存在短板。同时,目前的制作周期,从定选题到视频上线,仍在5-8个小时之间,很容易错过舆论热点的窗口期。相比于纯文字的短评,时效性方面存在劣势,是否有“快捷方式”还在探索之中。

可以这么说,评论员“露脸”也仅仅意味着新闻评论的媒体融合刚刚“露头”,需要更多的探索、尝试,更离不开报网端微的合力支持。目前的探索,局限于齐鲁晚报个别部门个别人员组成的小团队,如果能够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按照事业部制自由组合多个团队,形成开放又有竞争的氛围,无疑会让原创视频栏目再上新台阶。

当然,对于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媒体人而言,一个栏目的成败还在其次,关键是重拾创业者的激情。相对于纸媒传播形式的陈旧化,思维上的固化以及行动上的惰性才是最大的敌人。正如齐鲁晚报内部刊物《齐鲁报人》上刊载的《小强说》主创感言:“有想法夸夸其谈是一回事,真刀真枪做产品是另一回事,等瓜熟蒂落回头再看,又是全新的滋味。”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