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平台型媒体准确的构成逻辑

——以“人民号”为例

朱飞虎
2018年12月18日09:0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一、平台型媒体的起源与实践困境

2014年2月,美国社交媒体Sulia的CEO乔纳森·格里克在科技新闻媒体Re/Code上发表了《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一文,结合Platform(平台商)和Publisher(出版商)之义,他在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合成词“Platisher(平台型媒体)”,之后,杰罗姆为其提出了一个为学界广泛接受的定义:“平台型媒体”是指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1]。四年来,平台型媒体从国外走向国内,从探索走向成熟,已经汇聚了融媒体时代巨大的内容流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发展的一个主流模式”。

从2014到2018,统览这四年间我国的平台型媒体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在平台型媒体上的尝试时间是较早的、态度是积极的、成果是丰富的。不过,平台型媒体作为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平台化”特性的具体体现,相对于“移动化”、“可视化”等其他特性,其提出毕竟也不过四年,落地时间则更短。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实则源起于操作性的互联网实践认知,无论是格里克还是杰罗姆,他们对于平台型媒体的理论表述都很难说是完善的。从基本的架构来说,平台型媒体准确的构成逻辑应当是进行其理论搭建的首要基础工作。我们观察平台型媒体的实践困境诸如专业性的缺失、低质内容的生产、虚假新闻、技术逻辑对新闻的凌越的时候,应当认识到,首先,这些问题并非只是我国独有,它遍布于整个平台型媒体生态圈,其源头在乎平台型媒体的本质属性而非外在影响;同时,这些症状或疑问其实并非仅仅是传统媒体桎梏在平台型媒体上的自然延伸,但平台型媒体却的确为其提供了具有解释力与解决力的思路。

二、 “人民号”的平台型媒体逻辑

“人民号”是由人民日报推出的并植根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面向全国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和优质自媒体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于2018年6月11日正式上线。尽管相对于我国其他平台型媒体的尝试,“人民号”的这一步似乎稍显晚了一些,但人民日报的巨大影响力使人们不得不对于“人民号”和其背后的内涵予以格外关注。在笔者看来,“人民号”的意义首先在于平台型媒体这一概念及其逻辑在相对于市场操作的更高层面获得了认可,“国家队”的入场是对平台型媒体发展必然性与必要性的肯定;当然,其意义还在于对平台型媒体发展现状背后的深度思考与发展趋势的关切。

从“人民号”上线到现在已过去了两个多月,笔者通过对其管理理念与运营状况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人民号”对于平台型媒体准确的构成逻辑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为整个平台型媒体生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笔者认为,“人民号”的平台型媒体逻辑在于:

(一)领先的融媒体实力

作为“人民号”的推手,近几年,人民日报的融媒体角色经常是以刷屏爆款的形象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如H5形式的“军装照”、短视频形式的“中国很赞”手指舞……每逢重大时间节点,人民日报总能出守正出新,在取得巨大社会影响的同时,赢得人民的交口称赞。在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作为央媒的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上的传播创新。实际上,自1997年1月1日创办人民网开始,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进程一直走在包括18家中央媒体在内的国内媒体前列。随着媒体变革大势所趋,人民日报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态势,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两微”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中央厨房”开启建设……人民日报的融媒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每个脚印都踏得坚实有力。根据统计,目前,人民网的传播覆盖超过2亿人次,网民遍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日报微博粉丝超过1亿,在中国媒体微博中高居榜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1900万,影响力在2000多万个微信公众账号中排名榜首;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已经突破2.4亿,在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中亦属翘楚。如今的人民日报早已不单单只是一张报纸而已,一个强大的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融合媒体集群已经形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