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的困境与出路【3】
——以《中华武术》杂志为例
(二)搭建活动平台,扩大品牌影响
传统期刊不仅有很好的品牌影响力,还占有很多新媒体不具备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举办各种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每个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华武术》杂志具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多年来,编辑部与武术名家、专业队教练和著名运动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武术教师、武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人脉资源,为杂志本身的发展做一些工作?通过市场调查,《中华武术》决定举办“中华武术大学堂太极拳名家讲堂”。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太极拳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说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有一亿多人,但是,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动作不标准,不但健身效果有限,很多人还伤了膝关节,造成运动损伤。为此,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太极拳名家的指导。“太极拳名家讲堂”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正像中国武术院原院长张山指出的:“他们想找名师指导,想与水平相近的武友交流切磋,大学堂恰恰利用了《中华武术》的名气、资源、平台,为发烧友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5]
从2006年到2017年,“中华武术太极拳名家讲堂”每年举办一期,一共举办了12期,每期学员人数都在三四百人,最多曾达到600多人;除了太极拳外,还举办了形意拳、截拳道、八极拳、梅花桩拳和擒拿格斗、螳螂拳等拳种的讲堂,加盟大讲堂的武术名家有数十人,比如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傅声远、崔仲三、赵幼斌,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张全亮,太极拳冠军教练曾乃梁,螳螂拳名家于海,公安大学教授韩建中等,这些名师出任导师,辅导普通武术爱好者学习武术,深受大家的欢迎。
这个讲堂的意义,首先在于搭建一个平台,把普通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名家聚合在一起,学习、交流,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开展,促进了传统武术的传播,同时,也拉近了《中华武术》和读者的距离。
其次,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品牌影响力,不仅使读者更加关注、热爱《中华武术》,同时,《中华武术》也成了标杆,一些武术期刊也开始效仿“中华武术大学堂”的模式,举办各种“名家讲堂”,甚至一些民间太极拳师父也仿照这一模式举办“名家讲堂”。
再次,讲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长期处于亏损边缘的《中华武术》扭亏为盈。
最后,大讲堂连续12年的成功举办,为处于生存困境的传统期刊创出了一个通过举办活动,扩大影响力,获得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中华武术》主编李平多次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抱着传统的办刊思维和模式,禁锢在小小的编辑部里,不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荡,路只能越走越窄。”除了举办“中华武术大学堂”,《中华武术》还举办了“传统拳演武大会”“武陵山国际武术节”等赛事活动。其实,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定位,有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关系,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脉资源,举办各种活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创新之路。
(三)资本融合,力争双赢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对于国有媒体所属的传媒公司,可以借助上市融资方式,发挥金融、基金、股市、证券的投融资功能,通过媒体产权融合,扩大传媒业规模,提升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曾明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应该包括八个方面,即理念、流程、技术、产品、人才、渠道、市场和资本。”[6]在媒体融合的诸多方面中,最重要的是资本融合。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2016年10月,《中华武术》与国武时代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签约,实现了资本融合,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标志着《中华武术》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武公司是一家民营公司,2000年至2005年曾与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湖南卫视合作,打造国内第一个商业散打搏击赛事“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当年,《中华武术》对这一赛事活动给予了全方位的报道。这家公司对武术散打事业情有独钟,在散打王赛事停办十多年后,重返武林,重启散打王争霸赛。由于有过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一拍即合,《中华武术》成为这家公司的战略合作媒体。合作第一年,双方共同打造了“2017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合作之后,相信《中华武术》和国武公司能在今后的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资本融合过程中,传统期刊如果能够有效凝聚产业资源,那么,在困境中将能杀出一条路,实现对新媒体的融合和超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