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9年第1期

从慢综艺的火热反思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路线【2】

陈若钰
2019年01月09日10:07 |
小字号

三、“慢综艺”何以受到受众青睐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快节奏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日常标签,综艺影视作品也为了跟随脚步,用流水线出品的速度,批量生产出节目,塞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衔接处。

媒体人常说“媒介内容不得不迎合当下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其实,让人们生活变碎片变拥挤的很大原因正是来自于媒介内容本身。紧张的竞技真人秀,连同窥视、烧脑等刺激感官的媒介体验,将“一分钟一笑点、三分钟一高潮、五分钟一悬念”的“一三五”法则贯彻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对应的是,节目在强调整体故事线的设计和逻辑的完整性之后,更迫使受众一刻也不能离开屏幕。综艺不仅要求受众观看时要高度集中精神,还强调节目之外的线下参与。

这种填鸭式的电视网络节目不仅致力于帮受众消遣时间,更乘势追击他们每一分秒的零散时间。受众在纷杂的影视综艺节目的包围下,很难从中抽身,冷静下来思考在媒介内容中真正渴望获得什么,而不是被强加了什么。没有了这种能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反馈,制作人也一厢情愿地在尼尔·波兹曼描述的一片狂欢节般的气氛中,将“娱乐至死”的理念贯彻到底。

而这时候出现的慢节目,仿佛一个救星,将被挤压得神魂颠倒的受众松绑。慢节目整体的轻松基调,以及不强调叙事冲突的纪录片式的镜头,得以让观众找到一种媒介内容不强势挤占生活的平衡。零散的叙事不要求人们从始至终的集中,受众甚至可以一边放着节目,一边从事个人活动。缓慢的节奏允许人们走神和思考,画面和配乐也能让专心的观众获得满足。

更重要的是,很多受众表示,在看到节目中悠闲的生活状态之后,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个还没有被技术和媒介密集占领的年代。这种唤醒和感同身受,也来自于节目的“留白”效果。制作组不直接将意义表达出来,而是给予观众解读的自主权和空间。观众通过节目想到了自己的故事。于是,从被动唤起意识到主动维持意识,共鸣就产生了。

迄今为止出现的慢节目普获好评的原因,除了新颖精良的制作之外,节目传达的理念才是更重要的加分项。而对理念意义的给予,正是来自受众的共鸣。

四、从“慢综艺”的成功反思国内媒介内容

“慢类”媒介内容的兴起,不应当仅仅被视作综艺市场繁多疲软时的替补,也不只是一类昙花一现的题材。

从媒介内容制作到受众深入整个传播文化氛围,都需要一个喘息来思考:当制作人熟练地用商业价值评估一类媒介内容的市场前景时,是否忽略了普通大众真实的诉求,因为这些诉求不那么明显和主流;媒介迫切地将万花筒般的内容一股脑抛售给受众,是否考虑过这些内容与受众实际生活的兼容度;工厂流水线式的媒介内容生产体制,是否会让本该挖掘本土特色的原创思维沾染依赖性和惰性;应当“慢下来”的,是否不仅仅是综艺节目本身……

飞速发展的媒介大环境,一方面刺激了媒体人和受众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却又使两者在这狂欢的气氛中变得有些迟钝。媒体人迟迟捕捉不到朝夕与共的受众们的情感取向,而受众也无法传递自身的诉求,两者都忽略了彼此才是刺激灵感的最佳来源。而国内影视综艺的创新能力也在这迟钝中艰难地突破着。

慢综艺的兴起,是一种提示。除了目前已存在的节目类型,从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等角度出发,还有更多本土特色的题材有待挖掘。但在让人跃跃欲试的文化环境中,不能用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簇拥着推搡本该慢慢感悟的蹒跚学步。

参考文献:

1.卢会意.非典型综艺的成功要素分析——以韩国明星真人秀《三时三餐》为例[J].视听,2017(02):27.

2.王彦.“慢综艺”走红,让文化浸润心灵[N].文汇报,2017-02-01.

3.李楠楠.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J].东南传播,2007(08):106-107.

4.王文革.“慢”的意味[J].博览群书,2013(12):4-7.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