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影视“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路径【2】
(一)家国同构,平等传播
中国儒家早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实质就是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艺术作品中的家国同构,是指“以一个或几个中国家庭为中心场景展开广阔的人生境界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将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巨变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家的命运走向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国家的兴衰起伏”④。家国同构的理念,对中国影视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都是将个人、家庭与国家三者交织在一起,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生活变迁跟国家紧密相连。以“家”为载体表现“国”的意志,“国”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在表现“家”的过程中,传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
因此,将家国同构的理念融入“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影视化表达是水到渠成的。爱国即爱家,“家”是小国家,“国”是大家庭,国家的繁荣富强带来家庭的幸福生活。这是影视“话语”生产的前置命题。例如,习总书记提到过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反响十分热烈。剧中所表现的两个家庭的故事以及中国80后的新婚恋观令坦桑尼亚观众津津乐道。习总书记出访拉美所带的“国礼”包括三部电视剧,分别是《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这些剧反映的均是中国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处境及其乐观勇敢的态度,都是以“家”为主要叙事空间,以中国当代年轻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没有任何的宏大叙事和“高大全”式的人物,但是随着“家”的空间变化,背后体现的是“国”的发展和强大。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理念,使得影视作品真实自然,让中国“家和万事兴”的家庭观、“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主流价值观,以及当代中国百姓生活面貌所映射出的大国崛起景象潜移默化地浸润着观众。
“一带一路”作为由中国牵头的世界区域性政治话语,已经引起其他一些国家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言论,这表明他们对中国还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因此,为了消解其他国家的疑虑和认知偏差,我们必须要以平等的视角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必须弱化大国崛起的概念,淡化政治色彩和对意识形态属性的强调,避免以自我文化为中心,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赢得他国对我国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英雄与平民典型,引领“议程设置”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上的讲话中提到:“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⑤如果一部影视作品成功塑造了英雄典型形象或者成功讲述了动人的平民故事,它往往能轻易地实现价值引领。
“一带一路”的宏大主题,也可以通过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或生活阅历呈现出来,以小见大,反映出不同国家、各经济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比如电影《战狼2》塑造了一个铁血丹心的中国式孤胆英雄形象冷锋,成功地将英雄形象与中国故事、中国的义利观、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以及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与非洲文化的一次直面碰撞,反映了我国与非洲国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战狼2》不仅创造了国内票房奇迹,也成功引导了国际话语的“议程设置”,欧美的诸多媒体如美国CNN、英国BBC纷纷对此片予以关注和讨论。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和伟大革命历程中不乏英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等待着我们挖掘,让全世界认识和接受我们的民族英雄应该是中国影视努力的方向。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宣传的艺术》中提出七种典型的宣传手法,其中有一种就是“平民百姓法”,指的是“对一项政策或产品,寻常百姓的案例可能更具说服力”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主题的纪录片,舍弃了宏观叙事,转向微观视角,专注于“人”,通过讲述丝路沿线50个个人奋斗的故事,展现丝路各国人民的经贸、文化往来。比如,在“小商品之都”义乌,一位伊朗商人在此娶妻生女,安居乐业,与当地人深入交流,俨然成了“中国通”。在巴基斯坦,一位老者任凭日晒雨淋,成为中国人最忠实的守墓者……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及其奋斗故事,展示出一个和平崛起、开放包容、与世界共享的中国形象。
不管是英雄塑造,还是平民故事,背后都是主创们有意为之的“议题设置”,这些议题设置关乎个人,关于英雄,关于生活,却是见微知著,以点带面,所有的议题均指向——当代中国形象。
(三)中国声音,国际“编码”
“在国际传播中,常常是信息发出者用一种文化的符号进行编码,而信息接收者是以另一种文化符号进行解码,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码本,在两种文化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误解、误读是经常发生的。”⑦因此,在“一带一路”主题的影视作品进行跨国传播时,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国声音的“编码”。
首先,主创们应该深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宗教信仰等,准备深入全面的背景资料,以便在创作时避免触碰个别国家的文化禁忌,完成与当地人民的跨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主创在异国他乡进行采访拍摄时,必须要掌握准确而全面的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当地民众进行沟通,对纪录片内容“编码”也更有针对性。
其次,寻求国际合作,尝试国际化表达。比如,我国与印度合拍的电影作品《大唐玄奘》是一部描写玄奘西行取经苦难的写实作品,它为中印两国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它以电影为纽带,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参与主体,搭建电影交流交易的国际平台,通过联合拍摄、片源共享、业务交流等方式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样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跨文化“编码”工作。
另外,在视听表达和后期包装方面,除了中国声音的表达之外,应尽量考虑他国的接受特性,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特点,尝试采用不同的配音和民族包装风格,尽可能地为人所喜闻乐见。
通过国际“编码”,中国声音的到达率和接受度会随之更高,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的传播效果自然更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