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商业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一、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类型电影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倾向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无论在哪个国家,时政历史对电影创作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必然注定拥有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背景的深厚积淀。到了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主要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决定了电影创作要受到主流政治色彩的渲染或政治利益的支配。因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电影的生命线拥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迎来了第一个新时期,随着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事业方针的提出,包括影视剧作品在内的艺术创作上,开始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影视创作也在力求摆脱旧俗,重建自己的规范。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电影创作的试探摸索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基本呈现了一种主流趋势——英雄主义赞歌。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已经从低谷走向高峰。1955~1956年电影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上升,这与当时对于文化领域宽松的政策息息相关[1]。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诸如《黄土地》《流浪汉与天鹅》《铁血》《小城春秋》《路》《我的母亲》《木棉袈裟》等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从主旋律上来看,均是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与宣扬,这一主题在这个时期非常显现。无论是倡导英雄主义还是倡导牺牲精神,都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动人的浪漫光彩。
(二)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商业影片在流变中花开无常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高潮时期,历经新中国成立10年之际,一方面得益于较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经过10年之久的电影创作也在逐渐寻找到政治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平衡。这时期的电影创作既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有新的经典内容的输出。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艺术高潮时期, 由政治开明的推动和逐渐习惯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经验的结晶, 民族化的艺术开始形成厚重的光彩。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艺术风格多样、电影叙事相对成熟、题材趋向现实主义的佳作集群出现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品有:《早春三月》《小兵张嘎》《舞台姐妹》《农奴》《李双双》《刘三姐》《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这一短暂时期的繁荣是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电影事业在制作和经验上成熟的体现。
而电影文化的繁荣随着“文革”的到来在70年代戛然而止。进入“文革”后,先后对十几年间拍摄的600多部影片实行全面的封存、禁映,十几年间的电影一夜之间枯萎凋零。这个时期所特有的政治本位的电影传播局面逐渐呈现出来。不仅如此,电影传播媒介的数量锐减,传播功能被弱化。电影创作受到了重创,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也都要按照政治的需求而传播,只有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影才会被广泛传播,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宣扬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电影,着实发挥了极大的教化百姓的作用与功能[2]。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重新看到了希望和生机。电影类型形成了武侠动作、城市喜剧和青春爱情这三大最具中国特色的范式,并发展出军事动作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类型电影与外部的产业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丰富互动[3],能够看到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和合作模式。中国电影观念已经从遵循政治方向定性创作的意念,开始转变到能够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外界的优秀内容,并且以足够包容的心态吸纳世界影视经验,因此,出现了众多真实厚重的作品。中国电影的理论创作在这一时期也在日渐丰富,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理论框架和西方的电影理论。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到了80年代,至今还在沿用的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红高粱》《孩子王》《霸王别姬》《无极》《黑色事件》等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纷纷涌现。就这样在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中,中国的商业影片带着属于它的时代印记经历了社会的沧桑变化。
(三)产业化改革的“新十年”,商业电影迎来春天进入21世纪,商业化的高速运转以及大众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深深植根与电影产业之中,电影体制改革,不断适应着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同时开放的市场环境带给电影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以“大片”为称谓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始活跃于荧屏之上,并且数量增长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不仅如此,商业大片的制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在大环境下有所突破,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影片和商业电影体现初见曙光,并且以更加充满活力的形象和姿态进入到一个更加全新的“新十年”阶段。
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在世界的电影市场和历史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以“80后”“90后”甚至“00 后”为代表的年轻观众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伴随这些年轻观众一同而来的是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属性,二次元文化、IP文化、新媒体社交文化、网络文化等开始与主流文化形态“分庭抗礼”,他们经历过互联网的洗礼,消费观影和消费意识被深深的烙上了网络的印记。这些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包括网络营销、明星话题等电影内涵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受此影响,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呈现出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同时,具有热度的IP电影成为票房的新的号召力。
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发展,社会文化、社会形态、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的变迁都在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着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自主化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创作,青春爱情片、喜剧片、惊悚片、神怪片、警匪动作片、武侠片、悬疑片等同时存在于大银幕上,构建出品种多样、繁荣热闹的中国类型电影的新图谱[4]。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