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1期

光影下的仪式感之美【3】

——电视节目《朗读者》的视听语言分析

邵帅
2019年01月15日09: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运用仪式感的镜头语言在人性与文章中表现情感

在《电影的元素》中,作者李·R 波布克提到: “一部电影其质量的高低,最终由影像各方面的质量所决定。所以如何来设计一个镜头,是把影像转换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对于一档电视栏目来说同样重要[3],在《朗读者》中,通过很多仪式感镜头的运用,运用视听语言手法进行影像化的呈现,结合观众渴望温暖与安逸的心理需求,这种仪式过程所带来的直接视觉美感让每一位观众都增强了对于嘉宾故事与情感的认同感。仪式感可以直接触动观众的感官,让观众享受仪式之美。

(一) 使用特殊角度的镜头营造仪式感

在《朗读者》中,节目组使用了特殊角度的镜头来营造仪式感,如几乎倾斜90度的大俯拍镜头,以及大广角的摇臂镜头,通过这些特殊角度的镜头与大气磅礴的音乐的结合,让观众在一瞬间有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由此激发出了观众对于嘉宾情感的集体认同,与嘉宾在情感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沉浸在了嘉宾所讲述的故事中,以此营造出了仪式的美感。

在节目之中,另一种仪式感的细节体现在朗读文字的出现方式上,当嘉宾在舞台上朗读时,其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通过书页作为背景的动画效果体现出来,让每一个字都显得富有情感,这种动画设计增强了阅读的仪式美,让听觉与视觉在这种仪式美中完美融合。而且在嘉宾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固定画面进行呈现,动画效果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固定镜头所带来的枯燥视觉体验,让画面元素更加丰富。

(二) 多景别的镜头设计抓取采访者的情感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有一定门槛的,而且简单的一段节选往往很难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精髓,所以如果嘉宾只是单纯的读文章,很难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由此朗读前的这段采访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主持人与嘉宾间的对话,观众在嘉宾的故事中,将文学中的内涵与之相结合,与观众更直接的进行交流。主持人也以访谈的形式与每位嘉宾进行交流,《朗读者》以个人的情感体验、成长经历娓娓道来这其中背后的故事,这种访谈的形式是具有平等性、自由性的特点,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更像是好朋友间的深夜畅聊,所以其话题的展开更加随意、真切。所以基于这一点,节目组在进行采访环节的录制时,采取了多景别的镜头设计,来抓取嘉宾的情感细节。

参考文献:

[1]李雪怡.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今传媒,2017(4).

[2]周美露.泛娱乐化背景下文化情感节目的内容回归——以《朗读者》为例[J].广电视角,2017,8(8).

[3]苏优优.浅谈电视视听语言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 CCTV 纪录片《探秘历史》系列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9).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