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2期

新闻传播教育需面向移动时代【2】

谢金文
2019年01月15日10:0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扩大到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

我们要重视传媒素养、新闻素养对社会和公众的意义,包括对传媒环境、机构和体制的影响。从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系统的情况来看,从国内现有的受众调查、青年调查、传媒素养调查来看,我国干部、媒介人和普通公民虽已有一定传媒素养,但还远远不够,许多人仍停留在泛政治化时代的水平,对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作用、社会责任、品质标准等等,离科学的、全面的认识还相当遥远。如只知新闻传播、新闻媒介有宣传、舆论或休闲娱乐作用,而对其瞭望环境、交流意见,实现人民的知晓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作用,则知之甚少或漠不关心。这是我国传媒环境和传者问题的根本所在,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育予以改变。

新媒体时代又对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

一是优化个人媒介环境的需要。我们知道,“媒介世界”、媒介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过去各人所接触的媒介都差不多,主要是大众媒介决定了人们的媒介环境,构成了人们所遇的“媒介世界”。现在人们选择媒介的余地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大大提高了,自主性大大增强了,各人所接触的媒介会有很大的差异,人们的媒介环境越来越多地取决于选择者自己。于是人们的选择偏好、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于是人们对传媒的了解,对传媒的社会作用、与人的关系等等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需要。

二是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内容制作和发送者已不限于专业传者,越来越多非传播专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新媒体直接向公众进行信息发送、转发和评论,构成社会和公众的媒介环境之一,且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对非专业传者——现在已可涵盖绝大多数上网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传播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重要措施。

三是避免误读负面信息的需要。有人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对医院和医生的负面报道造成的,对官员、对幼儿园教师等等的不信任也是如此。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强劲争夺,使各种媒体再也不能忽视公众的信息需求,轻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于是争相传播新闻价值大、更能引人关注的信息,其中负面信息占很大的比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新闻价值来看,我们不能要求新闻传者不传播这样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要求也不会有效。但确实有不少人,以为媒介就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媒介中负面新闻占多少,就是现实中负面事物占多少。我国受众曾长期处于负面新闻被严控的环境中,现在更难适应,也就更需要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

总之,现在已进入全民传播时代,要提高全民的传媒素养;现在也已进入全民新闻传播时代,要提高全民的新闻素养。

我们的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对象可分为各级各类干部、传媒工作者、在校学生和其他普通公民。目前尤其要加强对干部和学生的宣传教育,以及对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教育。青少年网民越来越多,他们的是非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信息的分辨和选择能力相对较弱,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又远比传统媒体新颖多样和复杂。此外,许多中学生染上了“网瘾”而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泡在了网络聊天、游戏和色情内容,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传媒素养、新闻素养的提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相结合。这应成为大学的新闻与传播院系的社会责任和广阔空间。可面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开设有关课程和讲座,还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有关师资。

四、加强通识教育

夯实专业基础和扩大教育范围都涉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具有涵盖性、根本性的教育,培养根本素质,也可说是元素质,犹如人的元气,能贯通到其它各种认识、思想和行为,包括重要常识,思维方式,人文、社会、审美等基本素质的教育。

新闻与传播教育一方面要对本专业学生加强社会、人文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提炼本学科的内容,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向其它专业的学生提供。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有宽广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现在他们要学的新技术、新技巧很多,包括信息采集和加工制作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乃至定量调查、数据可视化等等。这些学习不仅对通识教育的时间会有挤压,而且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作为教育机构,就更要在通识教育上花力气。

现在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并不从事新闻工作,且女生相当多,她们在生育后有的又会换工作。要让学生都能终身受益,需给他们打下宽厚的基础,提供通识教育、文字和口头表达训练等,同时又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趣,在多种方向和课程中选择。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和传播媒介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日益重要,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新闻和传播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应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移动传播时代,社会公众在新闻和传播活动中已有很大的主动权,充分发挥新闻和媒介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更有赖于全社会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

通识教育课当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既不是简单的通俗课、概论课、娱乐课;又能被非本专业的学生也顺畅地理解接受。

五、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材的水平高低与教材的产生环境有关。目前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工作量和成果计算中,教材一般只能顶半部专著。实际上,许多优秀教材的编写难度和工作量,并不亚于一般的专著,其社会作用也远在许多专著之上。应在我们的体制和管理上,鼓励一流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鼓励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进教材。而作为作者,则应有为人师表的风度,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还应鼓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市场上已有几种《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等书时,笔者也写了一本,提出了关于新闻定义、新闻价值等新闻本体问题的新见解,关注了报道价值、新闻源等等以往被忽略的问题,还融入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规范、公共空间、公民新闻、预测性新闻、媒介影响力、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新闻改革、数字化、全球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对策等许多新问题,在体例上也与其它同类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清华大学出版社看到后立即表示愿意出版。从许多教师的反映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新闻与传播教材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大学生自己都能看懂,许多解释和参考资料,目前在网上也基本都能方便地找到,还能方便地储存和检索。然而,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不仅要了解,还要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甚至激发出新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还需要和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相应的职业精神。

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还是要办的,但教学的方法和重点,则要与时俱进。书本、网络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的事,就不要在课堂上越俎代庖了,腾出时间来,用于书本、网络做不了或做不到更好的事。

教材要有一定的全面性,课堂教学则不必,而当更加突出重点,更有针对性地解惑释疑。融入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现象、新案例,进行生动的讲解、启发和讨论。使课堂教学与教材及教学网站互补。

教学网站当力求资源丰富;学术民主,兼容并蓄;更新及时。将来还可通过打造和利用“幕课”(Mooc,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精简课程和扩大教育范围。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保障。现在高校一般是按教学时间和研究成果计算教师的工作量,还当把教学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也计算进去,并按照“幕课”的受益人数,给有关教师以相应的报酬,鼓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数字化传播的新发展不断给新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如现在,社会需要既懂内容,又懂技术、用户、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内容方面既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懂的全媒体人才,又需要对某种内容特别内行,能在只有第一第二、难容第三第四的新媒体上立足。而许多学生却对读书、上课的兴趣远不如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看视频、微博或聊天,上课时也如此。

于是一些新闻院系不仅开设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新课程,还着力培养学习兴趣、潜力和眼界,培养思维、专业、技术能力和延伸能力——向其它专业领域延伸,给跨学院跨专业学习创造条件,,引进业界人士任教。还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体验式、游戏式教学,以及与其它学校、研究机构等远程合作培养人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