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3期

新传播环境下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探究【2】

朱  颖,陈思言
2019年04月09日10:3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完善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

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不同的专业具有够得上‘专业水准’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标准或许在短时间内较难实现,但至少应该成为今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围绕这一方向,高校可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考核制度、师资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

(一)明确目标定位,契合人才需求

当前新闻传播呈现全媒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和国际化四个方面,因此,我国高校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结合另外三个人才需求层面进行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变革。

第一是全媒化。新媒体的发展消解了媒介间的壁垒,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涌进媒体行业,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剧震的同时,也给新闻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媒体形势需求,高校必须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打破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摒弃原来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的做法,致力于通过“专业融合、媒介融合”方式培养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

第二是专家型。作为新闻工作队伍中的某一个体,显然不可能做到精通所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但至少应当精通其中一门非新闻学科,使自己成为专业复合型新闻人才即专家型新闻人才 。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往往更多致力于拓展知识广度,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深度。专家型的要求则是要确立全新的培养目标,实现真正的专业性和深入性。

第三是国际化。首先是用国际化视野探索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培养理念和制度,避免站在狭窄的范围内思考新闻教育的改革;其次是用国际化要求进行新闻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全媒体+国际+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

(二)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内容的优劣、形式的好坏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至关重要。对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来说,课程体系的优化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体现交叉融合: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就必须坚持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课程设置上要扩大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总课程当中的比例,提升学生平衡的思考能力,宽泛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破院系内部选课的壁垒,设置相应的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学分,既可拓展学生的课程渠道,也可缓解院系的师资压力。

适应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另一方面要针对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当前的新闻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从文案到策划、编辑到运营、广告到营销,这些全方位的内容都应该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此外,要加大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努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

尊重个性发展:通才式培养理念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个性,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从学制上可以实行选课制、主辅修制、素质学分制、双学位制等,鼓励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跨专业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从学分上可以增设一些创新学分,从课程上可以设立相关创意工作坊课程,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形式让团队协作、发挥特长,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尝试。

(三)强化综合能力,尊重自主创新

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当前人才考评体系中,对教师存在重论文、轻教学的问题,对学生则存在重成绩、轻能力的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以“强化综合能力,尊重自主创新”为原则,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在教师层面,要变革唯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指标纳入平等的地位。现下一些学校在教师考评和职称晋升方面都是科研至上,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争取经费上,而不愿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做好社会服务上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因此,学校资源首先要在本科教育配置,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教学集中,这一点也必须体现在人才考核机制上。

在学生层面,要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考核体系,突出品德和能力评价。目前中国高校的考评机制侧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格、求知欲、创新和探索能力方面都没有涉及,新时期高校考核机制改革的方向,就是从以绩点为核心的考评体系,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评体系。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强化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二是尊重自主创新,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才为主要宗旨,给学生更大的成长发展空间。

(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师资建设

第一是要坚持开放办学,制定灵活的引智机制,将业界师资、院外师资、国外师资引入本院系人才培养。新闻学科与一线业务实践紧密挂钩,吸纳业界精英进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将最新最活的行业动态和实务技能及时教授给学生。目前很多新闻院系都在引进业界师资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如选聘业界导师、邀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立卓越记者驻校项目等;开放办学也要打破学校和学院的界限,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在国际合作上,则可以聘请国际知名教授授课,增加招生外国留学生,同时鼓励自己的老师和学生走出去。

第二是要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引进一流的教育学术人才,尤其是从其他学科引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尽快充实人才培养的队伍,为新闻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从以往的单一学科的师资队伍向多学科、多层次的师资团队转型;另一方面,盘活学院的人力资源存量,助力现有师资队伍完成转型,可以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业界挂职等多种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方雪琴.内容生产的变革与新闻教育的转型[J].当代传播,2011(3).

[2]杨斌成.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其系统架构[J].钦州学院学报,2018(9).

[3]董天策.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J].国际新闻界,2003(12).

[4]曹梦辰.转型期中国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J].文化与传播,2017(3).

[5]许向东.对中美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6(10).

[6]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J].今传媒,2010(9).

[7]杨斌成.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其系统架构[J].钦州学院学报,2018(9).

[8]黄瑚.创新新闻教育理念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6-04-08(2).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