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3期

新传播环境下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探究

朱  颖,陈思言
2019年04月09日10:3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生态,为了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和媒体的转型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专业开始重视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相对于新闻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期。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四大关键问题,探讨在新传播环境下国内高校完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新传播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4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也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随着近两年传统媒体转型与媒介融合进程加快,媒体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倾向于全媒化和复合型。对新闻媒体来说,拥有复合能力的全媒体记者正在成为行业新宠,记者不再只为一个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未来5年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要“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加强教研室(组)建设,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教育部人才培养重点方向。

一、国内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探索

纵观大学新闻教育的发展历史,主要有两种培养理念:一种是基于新闻专业本身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职业技能培训,而另一种则是将新闻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两种培养理念被概括为“专才式培养理念”和“通才式培养理念”。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通才式的培养理念,不局限于培养新闻人才的专业技能。美国的新闻院校对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较早开始进行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探索。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开展了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理论探讨与培养实践。

从理论层面来看,国内最早就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进行论述的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系主任汪新源,1989年他在其论文中第一次就“复合型”新闻人才及其培养进行了论述和介绍。 2003年,董天策教授在《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一文中谈到他对“复合型”的理解:“谈论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等于宽口径人才培养”,“多学科简单叠加的‘复合性’与‘复合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随着近两年媒介技术发展和传播生态的改变,对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研究大量涌现。尽管学界对复合型新闻人才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三个特征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掌握新闻专业采编写技能、拥有跨学科视野及知识水平和拥有丰富的媒体或社会实践能力。总体说来,当前国内对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

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对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做出探索,如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21世纪经济报》联合开展的财经新闻班;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法学”本科实验班;201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展的本科“2+2”培养模式等项目。如果再将培养目标细分,当前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通识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优长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这些项目的培养目标、内容以及侧重点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新闻人才。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赋予了新闻教育改革新的内涵。国内高校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信息、数据与新闻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处于探索时期,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国内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 培养方向亟待转变

我国面临媒体转型浪潮,跨媒体,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已经成为主流。要适应媒介集团化需求,新闻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基础的采写编评摄制能力,还需要具备在广告、营销、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国内的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规模的人才结构变动和重组,考虑到人员成本和适用问题,会更倾向于新闻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强的人才,即进入媒体以后能够迅速适应媒体的采编流程和全媒体时代跨岗位工作的情况。此外,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人才的就业去向发生大变化,大量新闻人才流向新媒体和自媒体机构,这些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技术型和复合型。当前国内高校在形式上大多参照美国传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对于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理念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面前有些被动。在传媒行业和就业市场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也应该要随之转变。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高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着相似的困境,如课程体系混乱、个性化课程较少、学科深度融合不足等问题。跨学科教育是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是将新闻学与学校的其他优势学科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其他学科的课程,既拓宽新闻人才视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复合知识要求,在跨学科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科的深层次融合。但从实操层面来看,当前大多数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只是杂糅了不同的科目,并且只是要求学生修一些相对比较基础、概论性的课程,课程设置在深度融合方面所做还是远远不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学分层面上的“跨学科”,而未能达到知识体系上的“跨学科”,对跨学科内容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在复合型新闻实践中往往感觉较为吃力。

(三)考评体系不够科学

当前高校对学生主要以课程学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复合型培养模式则要求学生修满若干跨专业学分,但修满一定数量的基础类跨专业学分,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足够深度和广度的跨专业知识;具体课程考核方面则制定了以各门课程成绩加权平均为标准的绩点制及其具体的课程考核指标,但现有的考评体系和指标并不能考核学生内在素质和课程实际效果,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对师资的考核则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授课评分和教师的科研业绩来进行。在对师资的考核体系中,科研水平成为超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教师职称晋升的首要考核因素,但是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并非绝对的正比关系,这也导致不少教师将精力大部分投入科研当中,在教学方面草草应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了“课荒”的情况。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当前,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都在发生颠覆式变化,很多传统的观念和技术都面临淘汰,现有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面临观念更新、理论更新和业务更新的紧迫需求。在复合型课程方面,还存在跨专业知识沟的问题,“复合型”师资相对欠缺,以数据新闻学领域为例,单一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很难跨越技术壁垒,单一信息专业出身的教师很难驾驭新闻业务,“当前国内同时编程、统计和新闻学科背景的教师寥若晨星” ,在新闻与技术的复合型融合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又以财经新闻领域为例,也存在新闻传播专业和经济金融专业师资之间的语系转换和知识融合问题,真正能够在新闻和财经两大领域都有较深造诣的教师也是凤毛麟角。当下国内高校大多数专业教师知识面过窄,面对学科融合与专业交叉,恍然无措 ,业界精英又囿于高校相对僵化的用人制度无法直接引进,这将严重影响到新技术形势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