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4期

区县级新闻媒体公信力刍议

牟洪斌
2019年05月15日09:1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加强传统媒体公信力建设,既是媒体社会属性的外在要求,也是融媒体发展面临的一项新任务。而区县级媒体的本土化特点,使得其公信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公信力就是区县级媒体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区县级;新闻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0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总书记提出的这“四力”要求,为新时期各级新闻媒体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从“四力”之间的关系来看,公信力无疑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2]。

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加强传统媒体公信力建设,既是媒体社会属性的外在要求,也是融媒体发展面临的一项新任务。而区县级媒体的本土化特点,使得其公信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公信力就是区县级媒体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生命力。

一、新闻媒体公信力探源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的舆论导向、内容构成、队伍素质、品牌形象,以及社会心理、大众审美情趣等都可以对媒体公信力产生重要影响。

1、舆论导向:在我国,各级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明确了各级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按照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48字要求: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3]。要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在形成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中的重要作用,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正能量。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热点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可以说,导向作用发挥得越好,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就越高,反之亦然。

2、传播内容:各级媒体首先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在让媒体丧失信誉的同时,还会给社会舆论带来混乱,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其次,新闻媒体生产的新闻作品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报道是否反映了群众意愿、是否被受众接受、让受众喜闻乐见,直接决定其公信力的高低。

3、媒体形象:一个媒体的社会形象是由媒体的日常宣传报道风格、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新闻节目品牌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同时与社会大众心理、审美标准、文化水平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媒体的整体形象中,新闻报道、新闻栏目等的公众形象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新闻宣传节目、新闻栏目的定位、风格、内容等,是否受老百姓认可和欢迎,直接关系到媒体形象的高低,长此以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在受众心中自然生长。

4、队伍素养:我们都知道,新闻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恪守法律法规,弘扬时代精神,保持职业操守。在日常的采编工作中,记者是处于新闻宣传第一线的从业人员,提高记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对于提高新闻公信力来讲至关重要。

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培养记者的“眼力、脚力、脑力、笔力”,让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城市街巷、企业车间、项目工地,采制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闻作品,树立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区县级新闻媒体公信力现状

在区县级新闻媒体的日常采编工作中,公信力建设往往被忽视,媒体自说自话的现象比较突出,媒体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下滑,由此带来影响力式微,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渐行渐远。结合采编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影响区县级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目形态“八股化”

受制于传统的宣传思维,区县级媒体在新闻报道理念、样式、

手法等方面,往往沿袭陈旧、机械、老套的做法,从而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化的“八股化”现象。在报道视角上侧重于领导活动、会议活动等政务报道,题材单一,报道流于形式,缺乏受众关心的实质内容;在报道文风上大而空、浅而浮,重面上、轻基层,重宏观、轻微观,缺乏鲜活生动的细节和感染力;报道方式上偏离受众站位,综述类、经验类、简报式报道的稿件占比较大,现场特写、人物特写等反映基层生产生活的“活鱼”较少。

2、选题策划不接地气

近年来,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区县级媒体加强了新闻宣传的选题策划工作,节目形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来讲,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缺乏创新,离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受众的期待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有关精准脱贫题材的选题,大多是宣传典型做法、典型成果方面的题材,而对于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老百姓反映的难题、困难群众的呼声却少有涉及,正面宣传就成了“报喜不报忧”,典型报道“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3、记者采访“走马观花”

区县级媒体由于没有同城媒体竞争的压力或压力不大,记者习惯于“跑会、泡文”的工作状态,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思维和采访的“惰性”。在具体采访报道中,只图完成采访任务,不善于挖掘细节、了解背景、深入分析,局限于一些新闻事实的表象。对新闻背后的本质交代不够、阐述不清,对一些需要媒体引导、帮助公众判断是非曲直的新闻事实浅尝辄止、模棱两可,让受众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