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媒体融合时代的《解放日报》:新空间 新出发

2019年05月28日07:33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新空间 新出发

年轻一代解放报人。 李茂君 摄

  为适应移动阅读需求,2014年起解放日报推出“上观新闻”客户端。

  2015年12月18日,解放日报启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

  2016年3月1日起,解放日报探索“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率先实现主力军向互联网舆论主阵地战略转移。

  眼下,解放日报的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

  新一批员工眼中的解放日报传统

  延安中路816号的三栋小楼里,会议室名字皆源自报社旧址,如1050会议室就源自延安《解放日报》旧址所在的清凉山海拔1050米。庭院里还伫立着一座座于报社文脉、于中国新闻史有重要意义的人物雕像。于闹市中藏一方静谧,看得见的建筑中有对“从哪里来”的时刻回眸。

  轮岗期间,我看到了更多解放人的日常:夜班编辑对版面的“苛求”,特稿记者对真相的“较真”,条线栏目对选题策划的“精密”。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价值、方向的把握和观点的灵魂都在这里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

  传承,坚守,初心不改,我想,这就是《解放日报》延续70年的传统,也是最值得珍藏的财富。(机动记者 巩持平)

  “开始新选题前,先翻翻稿库吧”,这是编辑老师经常对我说的话。在对某领域一无所知时,在要串联一件事的发展脉络时,看到有前辈们留下密密匝匝的针脚,会感到信赖和心安。

  70年前的5月27日,汉口路309号的报社里,编辑部、排字房、印刷车间,彻夜灯火通明,那时的光,一直亮到现在。从只有一支笔、一根尺、一把剪刀、一瓶糨糊的办公桌到现在的全媒体环境,不变的是几十字的新闻也要去现场,每个导语要写好几种来比较琢磨,对细枝末节严格审校的传统。

  在这里,新闻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痴迷,是一种精彩的生活方式,与富有创造力的人一起共事,永远在学习新鲜事物、讨论焦点话题。70岁的解放,依然年轻。(特稿记者 刘雪妍)

  “再看一遍。”

  自进入要闻编辑部,这句话便不断被重复。稿子要再看一遍,清样要再看一遍,下班前稿库要再看一遍……一个“再”字,就是作为编辑的第一课。

  报纸,不仅有传播之职,同时也肩负记录之责。一旦付印,便无法更改,再细小的瑕疵也会永远刻在这张纸上,当世之人因错而笑,后世之人或许便会因错而错了。

  因此,每篇稿件,解放编辑都会一看再看、一审再审。尽力细心严谨,努力不错不漏,既是对现在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一个“再”字,70年未曾变。

  (夜班编辑 范志睿 检校员 倪鑫淼 丁明玮)

  记者就是要到现场去,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更是传统,永远都不会改变。今年是《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70周年,我们的报史展陈又进行了新的扩容,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是光荣的历史。前辈们深入一线、永远在路上追新闻的优良传统,至今值得我们年轻记者学习。《解放日报》记者的身影,在重大新闻现场努力永不缺位。

  2018年上海屡受台风侵袭,从崇明到金山到奉贤,我们逆风而行,坚守一线,用影像记录,视频直播,第一时间传达现场信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秉承《解放日报》老报人优良传统,到现场去。

  (摄影摄像记者 赖鑫琳 司占伟 孟雨涵 沈阳)

  我眼中的《解放日报》传统是从细节出发,见微知著。前不久的报庆征文中,有一位居委会干部提到,她做了将近30年的居委会工作,而《解放日报》对她的报道持续了20多年,社区很多工作也都是通过报纸的报道来推动的,让她最感动的就是原来社区里的“小事”也能得到党报细致而持续的关注。联想到此前种种有影响力和口碑的报道,无不是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记得刚到部门时,主编要求最多的就是“去现场,抓细节”。有细节才有故事,也更动人。抓细节让报道更逼近真实。

  (长三角报道记者 朱凌君)

  新一批员工眼中的解放日报未来

  《解放日报》70年风雨兼程,一张精品党报由无数人耐心打磨而来,辉煌历史由一代代接力创造。一张报纸不仅记录历史、关注现实,更启迪着未来。

  在未来,延安中路816号的小院里,或许会多出一些机器人同事,和我们一起写稿;在未来,《解放日报》将有愈加丰富的媒介形式,让全世界受众通过方便、快捷的途径了解上海故事;在未来,《解放日报》记者的采访足迹不仅遍布国内外,还将去往更广阔的地方……

  未来可期,但《解放日报》作为党报的基因和传承不会改变,对新闻内容的高品质要求不会改变,我们新一代解放人也会带着初心和理想大步向前。 (特稿记者 王倩)

  在我眼中,未来的《解放日报》将更加具有专业性,能够解读第一手的政经新闻,剖析区域经济文化,对产业发展看法独到;技术运用也走在前沿,会用人工智能等科技秒发新闻消息。

  她还将更具传播力,更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能够以新媒体手段传播优质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群体,未来的辐射面也将更加广泛。 (区域报道记者 李成东)

  卫健委一次介绍医疗援藏工作的新闻发布会,是我第一次在发布会上主动提问。我的提问,关联着上海数百位医护人员4年援藏。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作为一名《解放日报》记者,提问并非依照个人喜好,而是替我们的受众提出读者关心的问题。《解放日报》的70年,始终同时代、国家和这座城市紧紧相连,她的未来也将依然如是。

  (驻京记者 肖彤)

  未来的《解放日报》,会迎来很多变化,但也会有恒久流传的内核。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创造空间。从载体来说,《解放日报》也许不会单单是一张报纸或是一个App,会有更多的展现形式。从表达形式来说,记者们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音视频。未来的新闻制作也有更丰富的工种、更多智能的参与,但也永远有不忘初心的解放人在为创造更多的精品而奋斗。《解放日报》,未来可期。

  (编辑中心编辑 宋彦霖)

  一艘沿着航道行驶了70年的大船,它的惯性是巨大的,前方依然会有巨浪与暗礁,《解放日报》倾全社之力,努力在媒体转型的时代把好舵。

  每一位年轻的舵手都在注视自己的航向,而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都会为我们指路。《解放日报》正如其名,我们天生充满了革命与进取的精神。

  我们深信:无论是在可见的明天,还是更远处的未来,《解放日报》这艘大船会一直向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