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有价值的引进版图书该怎么引

李婧璇 王坤宁
2019年06月10日13:3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有价值的引进版图书该怎么引

  编者按 不少出版社对引进版图书情有独钟,因为引进的翻译书好比“皇帝女儿不愁嫁”,大多都好卖有钱赚,所以引进版图书的数量近几年来依然保持着增长。在此背景下,出版机构打磨引进版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么才能把引进版图书做得更好?围绕这些话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相关人士,希望他们的分析能为行业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版图书品种、类别、形式的愈加丰富和多元化,引进版图书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让引进版图书市场“经典犹在,新经典在酝酿”,一直是当下出版人思考的话题。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中国更加包容和开放,引进版图书所传递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要学习;而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在与外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承担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和使命。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所说:“民族的是世界的,而世界的更是民族的。随着多年来的积累和进步,我们的版权引进的重点和内容也在逐步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的读者和社会的需求。”

  如何做到 “慧眼识珠”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国内出版机构不再盲目引进,编辑在选择海外图书时也显得愈发谨慎理性。

  对于编辑、出版机构而言,何为有价值的引进版图书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家一致认为,有价值的引进版图书,就是能够传达好的、具有未来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书,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共鸣或智性愉悦的书。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图书出版方面,我们也致力于找到这样的‘他山之石’。”李永强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人大社一直致力于精挑细选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起到明显作用的经典著作,让这些经典著作滋养中国读者的心智。

  “第一,内容知识含金量高,行文有趣,让普通读者也可以读一些平时不敢去‘碰触’的话题,并且读完有所收获;第二,虽然语言不同,但其所传达的情感会让国内读者有所共鸣;第三,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让读者可以迅速学以致用。”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志,以该公司策划引进推出的《迷人的材料》《艾莉诺好极了》《睡眠革命》等书为例,讲述自己对于有价值的引进版图书的理解。

  “我们引进图书,畅销与否绝非唯一或最重要的参考,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内容本身的品质。”新经典文学板块轮值总编辑黄宁群表示,文本质量是一切的基石。“如果文本不扎实,书也是走不长远的。”

  北京读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黄海龙说:“版权引进,读蜜传媒不拼大奖,不抢热点,而是专心挖掘空白点,做别人没关注到或者忽略了的作家与作品。”

  “优秀的引进版图书应该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能够在出版市场上长盛不衰的。”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副主任夏侠看来,引进版图书需要策划编辑在长期的版权引进过程中练就一双“慧眼”。

  夏侠依据经验讲述了如何练就一双“慧眼”。首先,编辑要及时关注该学科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一些国际研讨会,把握优秀的国际作者资源,并与其建立联系。其次,经常阅读海外出版社发来的图书目录,关注国际书展动态,掌握国际出版热点,紧跟国际出版步伐。再次,要发挥自身出版社的资源优势,选择外语好且具有该学科专业知识的译者非常关键。最后,出版后,图书的营销宣传是重中之重,要充分考虑擦亮图书的品牌。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一直以来,翻译质量是引进版图书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对一个品牌、一家出版单位的信任度。”在韩志看来,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不仅是“里子工程”,也是“面子工程”,事关声名和脸面。

  韩志的这番话,也引发了夏侠的共鸣。夏侠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畅销书“剑桥中国史”系列图书为例,自其中文版出版以来,在国内反响强烈,销售业绩长盛不衰,“除了花大力气做营销推广外,与图书的高质量翻译、编校也是分不开的”。

  据夏侠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项目立项之初就集结了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组成了“剑桥中国史”编委会,“从译者的筛选、书稿的翻译、审校层层把关,确保将高质量的图书献给广大读者朋友。”

  为了保证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成立了剑桥办公室,由专业编辑负责统筹、管理剑桥大学出版社引进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定期与译者沟通书稿翻译进度,审核翻译质量。

  “把控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要有科学有效的流程管理。”李永强表示,多年的积累,人大社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从译者的遴选、样章审读、翻译进度管理到译稿的加工和审校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据李永强介绍,这套“一环扣一环”的流程机制如下,翻译源头遴选匹配的译者,优选专业与外语水平都过硬的作者进行翻译;由具备专业素养的编辑严控翻译质量和进度,从样章和分阶段交稿等环节,监控译稿按质按量地完成;根据图书的重要性和难度等情况组织专家对译稿进行审校,及时处理好译稿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现在国外作者的中国学生、同行等资源比较丰富,因此,人大社会尽量联系作者,请作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译稿进行审读和确认。“要有严格的流程监管和质检制度,从制度的角度防止出现潜在的问题和漏洞。”在李永强看来,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管理,对于确保人大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对此,韩志表示了充分认同,“经验告诉我们,一本书的翻译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过程中没有编辑的督促和编辑与译者的配合,很可能造成译者拖延或仓促赶稿质量前后落差较大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和译者签约时便约定了至少3次返稿时间,在每一次返稿后编辑都会对译稿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这样既保证了交稿时间,又监控了翻译质量。”

  “出版社要有清醒的质量意识,严把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对此,李永强强调,对引进版图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宣扬西方价值观念等,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并作出正确的处理。

  译者编者同等重要

  图书选题的价值衡量、科学合理工作机制流程的确立,对于引进版图书而言,上述问题解决之后,还有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就是项目推进工程中人的问题,主要是译者和编辑的问题。做好一部引进版图书,既要有好译者,也要有好编辑,二者缺一不可,可谓“珠联璧合”。

  “对于译者队伍,要进行严格遴选与长期培养。”李永强表示,人大社对图书的翻译质量要求非常高,对译者不但要求语言过关,更要求其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们根据图书的内容和专业性程度遴选译者,优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内容教学或科研,同时又具备扎实外语功底的教师和学者来做翻译。”李永强认为,这也是人大社的引进版图书一直享有良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求译者必须是名家。”黄海龙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读蜜传媒策划推出的《黑猫历险记》为例,译者刘星灿,是捷克文学翻译界的泰斗人物,其翻译态度严谨,功底扎实,译文传神。今年5月底,捷克作家兹旦内克·斯维拉克的“布拉格故事集”系列之《女观众》和《错失之爱》也在当当上架。“译者徐伟珠,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是当今捷克文学翻译界的中坚代表。”黄海龙介绍道。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要建立一个擅长自家各产品线图书的译者库,并进行长期管理,维护好的译者,淘汰不好的译者。”据韩志介绍,对于初次合作的译者,其公司规定必须进行试译,在前期充分判断译者的专业水平和内容匹配度。“尤其是对没有翻译经验的译者,我们会随书稿发送《图书翻译格式要求和翻译要领》,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译者交回的译稿格式清晰,为编校打好基础。”

  “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是行业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韩志坦陈,特别是一些例如科普、艺术类图书,还会涉及不少专业概念和名词等,“一个能够审校各领域专业问题的专家库,也是提高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的必要措施”。

  “除了译者,编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黄宁群表示,新经典对于引进版图书有很严格的把关,新编辑会获得严格的训练和指导,确保稿件质量能达到较高水准。

  “有时你看我们某本书的出版进度,会发现我们几乎是不计时间成本地进行编校,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也会有觉得消耗的时刻,但这种与作者、译者紧密并肩作战的过程,收获也是极大的。”黄宁群表示,最终看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图书印刷出来的幸福感,超过一切,“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从策划引进到中文版最终面世,每一步背后都有故事,凝结了整个编辑团队的真心、耐心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无论长短厚薄,我们都努力不忽略每一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最终也收获了高口碑和满意的市场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开始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国内首次完整地翻译出版国外哲学大师全集的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剑桥中国史”系列图书从译者的筛选、书稿的翻译、审校层层把关,确保将高质量的图书献给广大读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